map of GH site

澳洲原住民"畫"中有話 臺博館展現真實坎寧路

記者:黃小玲 時間:2015/2/6 下午 07:49:03
 台灣印象中的澳洲,可能是個很大的國家,更有牛仔騎在馬背上馳騁荒野的幻想,即將展出的澳洲原住民文化,也許會讓你改觀。

澳洲辦事處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辦理的「坎寧路: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歸鴻亭攝影)
 由澳洲辦事處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辦理的「坎寧路: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展」(YiwarraKuju: The Canning Stock Route exhibition),今日起至3月29日在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此展精選澳洲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11幅數位輸出作品,有的實際創作甚至是100公尺的巨作,澳洲原住民藝術家想用創作呈現部族文史和地方故事。

 坎寧路(Canning Stock Route)是1906年由澳洲白人Alfred Canning進行正式考察及開發,其連接了西澳金伯利區域(Kimberley)的霍爾斯溪(Halls Creek)與中西部的威魯那(Wiluna),橫越3個沙漠和9個原住民語族的領地,約有1,850公里長,是澳洲最長的歷史畜牧及產業道路,也是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歷史交會地。

 澳洲辦事處代表雷家琪(Ms. Catherine Raper)表示,澳洲這條坎寧路跨越3個沙漠,9個不同的原住民語族,總長度大約為台灣的5到6倍。此展源於一項350人參與的長期計畫,參與者沿著坎寧路,努力收集原住民社群中失傳的故事,透過原住民藝術家的詮釋,呈現關於社群、合作與和解的歷史。今日精選展出的11幅數位版作品目前已至土耳其、智利、中國和印度等地巡迴展出,他非常高興能將此展介紹給臺灣民眾。

 澳洲國際策展人易安妮(Annie Ivanova)指出,坎寧路當時主要做為將牲畜從偏遠地區運送至柏斯等地區使用,沿途約有54個井以提供用水。這條道路行經之處曾是原住民的土地,也是水潭及湧泉之地,當地人稱Jila。1906年的考察,開鑿了水井,帶來了畜牧業者、駱駝和馬等牲口,不僅改變了當地的地貌,也影響了原住民文化、生活型態和與家園土地的連結。

澳洲國際策展人易安妮介紹坎寧路的歷史背景與此次的展品。(歸鴻亭攝影)
 此展很多作品都與繪畫有關,從使用的技巧和色彩來判斷,原住民所創作的屬於當代藝術,看到的創作可能不只是一個抽象的畫面,而是澳洲原住民在坎寧路上的親身經歷。她說,這次的展覽規畫,先讓藝術家畫下原住民所陳述的經驗故事,透過博物館過策展人再用圖畫方式呈現作品,才能使非原住民也了解當初這些符號和象徵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當時沒有文字記錄,必須要有繪畫的過程才能把它記錄下來。基本上每個故事發生經驗跟繪畫是整合,兩者並重,一直以來到現在,坎寧路這段歷史都是從白人的角度來呈現,博物館策展是希望用當地原住民的眼光,還原過去坎寧路上的歷史,讓臺灣觀眾透過此展能對澳洲原住民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