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北美館鎮館之寶陳進"悠閒"修復後變​胖變寬

記者:杜宥彤 時間:2011/7/18 下午 11:28:41
 臺北市立美術館鎮館之寶《悠閒》,為畫家陳進1935年膠彩畫作,畫中主角藍綠色旗袍女子坐臥於閨房。歷時1年的修復後,今日館方召開記者會讓變胖變寬的《悠閒》亮相。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吳光庭(立者)宣佈畫家陳進"悠閒"修復情況,自左至右為畫作修復師林煥盛、吳光庭、北美館典藏組組員林育淳、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教授徐明景。(杜宥彤攝影)
 北美館館長吳光庭表示,該館庫房30年來收藏4,000件作品,藝術品因年代久遠、材質老化,急需納入修復的人才與編制。文物修護是跨領域的,結合文獻研究並以科學檢測為輔,經過1年來修復《悠閒》的經驗,「台灣在這方面不是沒有人才」,這次是透過館際與學術界合作方式修復,但不是長久之計,他想藉記者會向市政府爭取典藏後修復的建制,讓該館成為「健全的美術館」。

 該館典藏組組員林育淳表示,自2009年修復同為陳進1935年之作品《手風琴》完成後,續進行《悠閒》的修復整理。該作自1988年典藏入館之後,2010年揭開原框裱,於框裱側面及背後折入處絹布發現隱藏的畫面,包含床兩側紗羅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的彩色流蘇、床沿的木雕圖騰,以及置於畫面右下角的床邊小壺,原本的壺口露出下方壺身的造型及顏色。修復後的尺寸較原先多出長16公分、寬8.2公分。

修復過程揭開原框裱,於框裱側面及背後折入處絹布發現隱藏的畫面。(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她說,最快在2012年北美館典藏策展中,觀眾將能一睹《悠閒》的原貌,並與原畫相互參照。

 林育淳提及,陳進1955年的《洞房》也是將《悠閒》的同一張床舖作為繪製對象,前者可以看到床的樓梯,因此推斷後者的構圖中應該也是將其納入。

 她推測,陳進留下《悠閒》供北美館典藏,表示該作為畫家自己滿意的作品,該作原先是為參與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而作,因為1936年該展未舉辦成功而無參展圖錄。

 林育淳轉述,該畫家獨子表示家中濕氣重,因此該畫於進北美館前曾送修復,他不知原畫樣貌,不知為何《悠閒》4邊會被折起。

 畫作修復師林煥盛說,該畫幾乎跟人同高,陳進作畫時應該是用戒尺來畫架直線,修復後與修復前的畫面對照,修復後使畫面上床架的水平、筆直於視覺上較整齊。

陳進1935年作品"悠閒"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修復,未來將以此全新面貌與各界見面。(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他介紹,有關《悠閒》作品的新增還原畫面以及原畫意的修復重點如下:
  1. 補絹作業:新增的隱藏畫面因長年的凹折於框架內,以及原本受裁切之因,畫意四周並不方整。因此為了方整畫心以及補彩,須選用接近原本的繪畫絹布組織原料進行補絹作業。
  2. 顏料補彩:顏料層所剝落缺失的部分,採用同性質的膠彩顏料,與當時年代的畫工技法,以最接近原畫意的復原補彩。但原凹折隱藏的框架的絹布畫面,因前人使用白膠黏著於木框架上,而導致變硬或變色的部分,則保留原狀,不勉強以化學藥劑清洗,以免傷害顏料層,等待日後有更新的材料或修復技術時再行處理。
  3. 新製裱框:為使畫意不彎折貼邊,先用內框覆蓋方整後的畫面,後在正面襯上日本進口0.5cm壓克力板以保護作品,然後再裝外框。為考慮搬動與掛放展示的安全,所有材料與內外框,皆盡可能採輕量材質。
  4. 底板:運用日本傳統6層底紙的裱拓方式分隔畫絹及背板,前為0.5cm壓克力板,後為0.5cm中空導流版為底部背板,讓內部空間具空氣對流作用,使畫作得以長期保存而不易變形。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教授徐明景說,他跟北美館合作緣起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該畫留下8X10正片。最大挑戰是該畫影像檔案大,透過高階掃描重現,再重新掃描為足以印刷為原尺寸大小的數位檔,之後運用色彩管理流程控制重現品質。除了輸入端、輸出端的色彩管理,且要選擇合適的輸出基底材,彌補當年正片拍攝時,對於環境色彩描述的資訊的不足,經過數十次的小樣、大樣往返比對校色。結合最新影像複製科技與印刷技術,才完成原比例1:1複製畫作,以原框裝裱,希望在視覺上達到最忠實原作品的色彩與質感。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