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臺東史前館"音樂的慰藉"展 共享原住民現代歌謠記憶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18/1/31 下午 07:52:50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07年呼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推出「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2月9日將於臺東史前館第一特展室開展,現場展出近200件包含黑膠唱片、CD與卡帶等稀有蒐藏品,其中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與卡帶,更有近50首同樣曲目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推出「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歸鴻亭攝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李玉芬表示,這項特展呼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議題,希望讓民眾透過歌謠傾聽、感知與同理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時代難題、歷史傷痛,甚至是不分族群共享的歷史記憶。希望透過具有「共享記憶」與共通人性之歌,突破我群與他者的二分;從「知」(知道)到「感」(感知),透過情感經驗帶來關懷,讓公民的歷史認識,更有機會投入到對話關係中。

阿美族歌手盧靜子演唱《馬蘭姑娘》。(歸鴻亭攝影)
 臺灣俗諺云,「欲知世情的代誌,著愛聽人唸歌詩。」原住民現代歌謠不僅流傳於原住民社群內,甚至是不分族群的共享記憶與慰藉。其實,有不少耳熟能詳的歌曲來自原住民;例如被填上國語歌詞、改編為愛國歌曲的《臺灣好》,以及阿美族歌手盧靜子以及漢人歌手美黛唱紅的《馬蘭姑娘》。許多人熟悉的《合要好合要爽》(醉彌勒),於1970年收錄於黃俊雄布袋戲「史艷文」專輯中;而這首歌更早出現於臺東,為原住民傳唱的日語歌《愛愛上乾杯》。1982年紅遍全台的《可憐的落魄人》,和《楚留香》並列最暢銷歌曲,和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皆反映了1970年代臺灣經濟危機,以及工業建設加速農村人口湧向工廠與都市打拼的時代之歌。另外,許多歌曲傳達共通人性,如思念、愛情與流浪等,具有跨越語言與族群隔閡的感染力;如陸森寶的《美麗的稻穗》。

策展人盧梅芬(右)與Eric Scheihagen(徐睿楷)致詞。(歸鴻亭攝影)
 特展呼應原住民歷史正義議題部分,包含了威權時代的受難者高一生的創作歌曲與最後遺書;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量的原住民移工,從原鄉到林班、從林班到都市所產生的勞動者之歌;民歌運動時期胡德夫從唱西洋歌到自己的歌;1980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海山煤礦災變後,32歲的胡德夫寫歌質問「為什麼?找不到留在家鄉的門」,悼念阿美族人在地底深處,為臺灣能源付出生命的一首紀實歌曲。

金曲歌手桑布伊(盧皆興)現場演唱陳實作品《海洋》。(歸鴻亭攝影)
 金曲歌手桑布伊(盧皆興)現場演唱陳實作品《海洋》,阿美族歌手盧靜子演唱原住民歌謠,包括《馬蘭姑娘》、《台灣好》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此展展出近200件唱片(黑膠、CD、卡帶),其中黑膠唱片約80張,包括日治時期、戰後出版之珍貴黑膠唱片與卡帶,近50首、包含不同版本的歌曲播放。黑膠唱片來源主要為臺灣音樂收藏家暨此特展共同策展人徐睿楷,及黑膠唱片收藏家徐登芳所提供。另外包含珍貴的影像資料,如兩蔣檔案解密之反共復國宣傳短片《台灣好》,以及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史料與紀錄片等。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