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堅持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無怨無悔
"北廣人物"專題介紹江明賢個人獨特風格水墨成就

記者:麻念台 時間:2018/4/21 下午 01:17:16
 兩岸的藝術發展在國共內戰中中斷數十年,當時為進入中國大陸進行美術交流的水墨畫家江明賢,曾因在尚未完全開放情況下前往參訪,讓在台灣任教的職務被剝奪,艱辛多年才重返教職,直到退休他始終持續創作,並繼續致力於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之推動,北京廣播電視報最新出版的2018年第18期《北廣人物》周刊特別介紹這位最早突破兩岸禁令為水墨畫與大陸同好接觸的美術學者。

水墨畫家江明賢致力於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之推動不遺餘力。(歸鴻亭攝影)
 這篇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撰寫的〈一片新天地─江明賢的繪畫創作〉一文,他評介江明賢為百年來中國繪畫追求「引西潤中」理論的實踐者。其作品不僅表現中國水墨畫的特質與內涵,強調意境與氣韻。在構圖、形式、色彩、題材與表現上,融合中西的美學精神與技法,形式與意韻兼具而開創出個人獨特的風格。

 邵大箴認為,江明賢在創作上試圖把自己掌握的素描、速寫能力,尤其是性與傳統的水墨單純性不同,它帶有折衷的特色,即亦西亦中,努力在這綜合性的藝術語言中顯示他期待和嚮往的「民族性」。

北京廣播電視報最新出版的2018年第18期《北廣人物》專題介紹江明賢。(歸鴻亭翻製)
 他認為應該重視江明賢在開拓題材內容方面所做的努力。繪畫的時代性無非表現在兩個方面:新的題材內容和新的表現語言,而這兩方面又是互相關聯的。拓展的題材內容,歷來是創新藝術家們首先關注的課題。江明賢堅持畫與傳統水墨不同的題材,且不斷變化自己作品的題材內容,其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表達現代人的感受和具有現代感的水墨語言。從他早期描繪歐美城市古堡、教堂、大峽谷景色的水墨作品兼用中西畫法之後,後來他回到臺灣把目光投向鄉土題材,畫臺灣的風土人情,畫溪頭、愛河、日月潭、橫貫公路,畫廟宇,畫鄉居野趣,到大陸旅遊畫大陸風光,畫長城、黃山、桂林山水,畫布達拉宮、樂山大佛,繼而迷戀臺灣古跡和風俗人情,畫文武廟門神、北港朝天宮、九龍柱,畫淡水老街、迪化街景……他的畫風不斷在變化,徘徊在中西之間的技巧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新的題材內容和新的表現對象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線條、色彩和構圖,必須會引起形式語言的變革。因題材不同江明賢採用不同的畫法。邵大箴表示,一般來說,江明賢不滿足傳統筆墨的點、擦、皴、染,而加用西畫的拓、印、噴、灑技法和肌理效果,還有素描碎細筆觸,甚至採用重彩技法;他捨棄「計白當黑」,採用「滿構圖」,在滿滿的畫面上運用筆的輕重緩急和墨的濃淡虛實,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拓印、拓染、墨染,讓畫面透氣而活潑生動。

《北廣人物》〈一片新天地─江明賢的繪畫創作〉一文專題彩色封面。(歸鴻亭翻製)
 因為江明賢描寫的多為實景,考慮到表現物件之「陽剛」性質或質樸、粗獷、斑駁之特點,他常常捨棄傳統水墨技法,用西法來表達其堅實的體積和重量感。當需要表現煙雲變幻和帶有抒情特點的景色時,他則採用大量潑墨。用塊面渲染成半抽象,有時還加入對類似素描筆觸,以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至於他寫古典詩詞表現文學意境的作品,常用寫意法,作品呈半抽象形態。

 近百年來,中國畫界圍繞水墨畫問題展開了無數次爭論,持不同觀點的人士從不同角度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畫界也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邵大箴說明,江明賢堅持的藝術理念實踐是有挑戰性的,從文人畫的觀念來要求江明賢的水墨作品,顯然不完全符合傳統的「規範」,江明賢清楚知道,如果亦步亦趨地按傳統規範去做,便不能擺脫前人的窠臼,不能自立門戶。同時,他的個性和他受到的教育,他的藝術素養決定了他不會走完傳統的道路。他既不屬於新文人畫派,也不能歸納到前衛陣營中去。面向多姿多彩的現實,尊重傳統,廣泛地吸納各種藝術養分,培育自己的個性風格,是他一直在孜孜追求的。

 對江明賢來說,堅持為中國水墨找創作的新路,幾十年來他來往兩岸已經算是台灣水墨畫家最多的美術家,他的成就必定會在中國畫壇的洪流中留下璀璨的一頁。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