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搶救大潭藻礁 發現"瀕危"紅肉ㄚ髻鮫幼鯊出沒

記者:麻念台 時間:2018/7/2 下午 01:14:50
 桃園大潭藻礁發現國際列為「瀕危」(Endangered)的紅肉ㄚ髻鮫(Sphyrna lewini)的幼鯊與黑邊鰭真鯊,不僅提供建構完整藻礁生態系最高消費者的科學資料,更顯示大潭藻礁所蘊藏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呼籲要正視大潭藻礁生態系問題。(歸鴻亭攝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湯森林表示,桃園大潭藻礁由於面臨台灣中油觀塘工業區(港)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的威脅,受到公民團體長期的關注,並四處奔走陳情,希望中油能夠放棄開發,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移往台北港。而去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在大潭藻礁G1與G2區發現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後,整體大潭藻礁缺乏基礎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資料的窘境才逐漸浮現檯面,也因此造成在支持中油開發的學者和公民團之間對於大潭藻礁生態好不好與生物多樣性南不面乎議不休。

 為以學術研究解決爭議,從2018年3月起進行10個月大潭藻礁生態、生物多樣性、水環境與社會經濟方面相關的研究,參與Finprint國際業魚研究計晝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溫國彰指出,此次在大潭藻礁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瀕危」的紅肉丫髻鮫意義非凡。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溫國彰認為,在大潭藻礁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紅肉丫髻鮫意義非凡。(歸鴻亭攝影)
 溫國彰說明,鯊魚是海洋食物鏈的頂尖掠食者,具有控制海洋生態系中優勢種類來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在許多生物礁生態系的角色與影響力也是Finprint計畫的研究重心。紅肉丫髻鮫於2013年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附錄二作為貿易監控的物種,而台灣漁業署也在2016年6月將紅肉丫髻鮫列為「三大洋禁捕裝魚及紅類物」的名錄之一,作為宣示保育的決心。

 他說,此次發現的紅肉丫髻鮫體長僅為50公分,為剛出生的幼鯊,而且除了丫髻鮫之外,也捕獲沙拉真鯊等其他鯊魚的幼鯊,這些鯊魚幼鯊的發現,顯示這些大型洄游性掠食者對大潭及其周邊海域棲地利用率很高,而藻礁很可能是這些鯊魚在台灣西北海域重要的孵育場。未來將進行更多雙髻鯊和其他洄游性鯊魚週期及長期利用藻礁棲地資料的收集,進一步驗證此一假說。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聘教授林惠真(左一)以學術角度說明勾勒出藻礁生態系及其食物鏈的架構,證明大潭藻礁是非常健康生態系。(歸鴻亭攝影)
 臺北大學助理教授陳湘繁在觀音新屋沿海社區進行漁業訪談時,當地漁民表示這個季節普遍可以捕獲鯊魚,即便在沿岸潮間帶架設網具,都可能會誤捕到鯊魚,然因一般的鯊魚非屬高經濟魚種,並非當地漁民欲捕獲的對象。一位在地漁民跟研究人員提及,前兩週才有十多隻紅肉丫髻鮫,誤上他放在大潭和白玉潮間帶的魚網,這些在潮間帶被捕獲的個體體型多不大,推測為剛出生數天大的小鯊。若漁船往外海駛出,捕獲的數量和魚隻體型更是可觀,根據永安漁港的船長表示,在特定的季節,包括每年的3至6月,以及9至10月,船隻在6海浬左右的近海網撈高經濟魚種時,亦可能同時捕到鯊魚,他去年就遇到數百隻的紅肉丫髻鮫和真鯊跟著土蚝一起上網,重達上千公斤。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聘教授林惠真特表示,從這次在第3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的大潭藻礁G2區及北邊的白玉海岸捕獲的為數眾多的紅肉丫髻鮫幼體、及至少兩種的鯊魚,加上去年夏天以來發現為數眾多且體長超過50公分壯碩的裸胸鱒,就可以完全勾勒出藻礁生態系及其食物鏈的架構,證明大潭藻礁是非常健康生態系。

桃園大潭藻礁發現國際列為「瀕危」的紅肉ㄚ髻鮫幼鯊與黑邊鰭真鯊。(歸鴻亭攝影)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呼籲,剛成立的海洋委員會和海保署、主管漁業資源的漁業署、與主管大潭藻礁保育的桃園市政府,要正視大潭藻礁不但已有大量生活在此的頂端掠食者,更是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紅肉丫髻鮫的育幼場,應該拿出魄力立即劃設保護區並且停止此區任何開發行為。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