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從歷史走進文化 11組藝術家將空總變身文化實驗場

記者:徐容儀 時間:2018/11/8 下午 08:52:54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場域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二戰後輾轉成為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2012年即逐漸轉型為藝文場域,而今以新生的當代文化實驗場型態向大眾開放。在2018年8月18日正式宣告啟動之後,秉持著「創新」為核心理念與行動指標、打造創新實驗平台的概念,將於11月10日推出為期79天系列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Re-Base:When Experiments Become Attitude)。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策展人王俊傑介紹11組藝術家。(歸鴻亭攝影)
 這次展覽由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王俊傑擔任策展人,試圖探論在當代標準化機制的制約下,「實驗」的意義及可能性。隨著舊空軍總部成為遺址、基地功能的轉換,在被穿透的歷史與打開的圍牆之後,終究需要回到基地內部重塑其空間的文化意義,作為探討由歷史還原而來的新生當代文化實驗場域。展覽扣合被展開的舊空間及再構成的新空間,讓重生的基地成為對話平台,藉由再基地化的凝聚性打破空間的既定功能,形成彼此交織的網絡。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認為當實驗成為態度,亦就是宣告我們開放與自由地回到自身環境的探討,還有源源不絕的批判與創造動能。(歸鴻亭攝影)
 來源引自1969年傳奇展覽「活在你的腦子裡:當態度成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之概念。策展人哈洛.史澤曼(Harald Szeemann)將60年代的後低限主義、貧窮藝術、地景藝術與觀念藝術等新趨勢置入傳統美術館白盒子空間中,其所引發的混亂美學衝擊,激發了西方當代藝術開放概念的重要轉折。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企圖則將計畫核心放回場域自身,從禁閉軍事重地轉變為開放文化空間的過程;此外,展覽也對於藝術及思想作為建構當代文明與身分的本質提出疑問,是為對未來不確定、但卻充滿自信與棄而不捨的必要精神。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部分參展藝術家合影。(歸鴻亭攝影)
 王俊傑表示,展覽過程有超過50場的跨領域計畫活動,以戲劇、展演、互動交流等形式,有別以往我們熟知的純展出,實現所謂實驗的精神。

 此次展覽邀請到鄭淑麗+馬修・富勒(Mathew Fuller)、陳志建、陳慧嶠、周曼農、明日和合製作所、鄧堯鴻、夏宇、高重黎、肯・瑞納多(Ken Rinaldo)、吳其育、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等共11位(組),來自視覺、觀念、表演、文學、新媒體等不同世代跨領域藝術家,共通點皆具備了某種不合時宜但卻堅持探索與開創當代可能的特性。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部分展場作品。(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指出,全部作品以委託限地製作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的全新提案,透過空間裝置、邀請合作、表演、民眾參與及論壇等大量多元性介入。當我們思考藝術與文明或歷史建構議題的同時,其延伸出的日常環境、空間、行為與生活等命題,是否有意識地進行文明的改變或再創造?當實驗成為態度,亦就是宣告我們開放與自由地回到自身環境的探討,還有源源不絕的批判與創造動能。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是今年由文化部所屬之「生活美學基金會」所負責規劃執行,計畫目標在於打造文化創新生態系,推動文化實驗和社會創新,並提供公眾文化體驗與探索文化未來性的平台。除了將現有空間加以活化,同時也將透過藝術文化創新實驗、展演映發表、跨域協作及共創、國際文化交流、教育研習及工作坊、社區文化磁場,以及都市美學公園等多樣化功能和設施服務,匯聚當代創意文化,期待構建未來社會文化願景的實驗和實踐場域。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