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家扶公布2018"10大兒保新聞" 籲跨域合作落實社安網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18/12/18 下午 06:14:52
 家扶基金會今日公布「2018年度10大兒保新聞」,蒐集2018年1至10月與兒童保護案件相關的新聞報導,總計241則中受害兒少高達348名,更有54個無辜小生命來不及長大,透過各地全國家扶973人社工與抽樣出近百間家扶「兒保好鄰居」參與,共同決選出2018年度「10大兒保新聞」。

警政署科長陳玲君說明「2018年度10大兒保新聞」總計241則中受害兒少高達348名,更有54個無辜小生命來不及長大。(歸鴻亭攝影)
 家扶執行長何素秋說明,今年入選的10大兒保新聞中,「身體傷害兒虐致死」類型最多共有4則「餓童撿糞充飢狠父施虐 3歲兒皮包骨吊玄關」、「嫌哭鬧 當母面持衣架爆打 勒殺3月嬰 狠父收押」、「又是同居人! 2歲女童被鞭到慘不忍睹」、「可恨 2惡師扯童拖行 施暴60次」,受害的皆是3歲以下的幼兒,而就兒虐類型分類,「性侵」類新聞有2則、「兒少自殺」1則、「殺子自殺」1則、「疏忽照顧」1則、「政策」1則。

 其中有7則為6歲以下的幼兒,案件中孩子遭勒斃、溺斃、餓極食糞這些極刑、大人也無法忍受痛楚,竟然發生在無法反抗、無自我保護能力的小小孩身上。根據衛福部統計0-6歲以下兒童受虐比例,2012年為20.88%、2017年為31.87% ,數據大幅度攀升,尤其3歲以下兒童生活空間以家為主,若顯少與社區連結,不易被外界發現受虐情事。

「10大兒保新聞」除了揭發事件的嚴重性,也可見傳播效力的影響力。(歸鴻亭攝影)
 從新聞事件的加害人關係來看,父母、親戚、繼親及同居人為加害人的新聞則數比例達47.83%,顯示家庭關係流動、組成結構日趨多元,父母及孩子照顧者,都需要親職教育及社會支持。根據衛福部2017統計,孩子受虐類型以「不當管教」(47.79%)佔比最高;施虐者排名前5個因素依序為「缺乏親職教育」、「情緒不穩定」、「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親密關係失調」及「經濟因素」。當家庭在重組過程,成員可能因未做好照顧者準備,知識不足亦使用不適宜管教方式;或成人在處理自身議題時情緒管理失控、支持系統薄弱無援助等,易發生疏忽照顧、甚至虐待等憾事。

 整理今年兒保新聞中,共有19則新聞來自網路爆料,其中4則更被票選為「10大兒保新聞」,除了揭發事件的嚴重性,也可見傳播效力的影響力。何素秋說明,隨著科技發達,一旦民眾「路見不平」,拿起手機就能即時傳播訊息到網路上。民眾願意關心受虐兒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受虐兒少個資、照片及背景資訊如未經去識別化之處理,很可能在爆料過程中曝光其身份,甚至熱心鄉民的人肉搜索可能將重大兒虐及性侵案的保護個案,置於風險中。

家扶基金會今日公布「2018年度10大兒保新聞」,蒐集2018年1至10月與兒童保護案件相關的新聞報導。(歸鴻亭攝影)
 另外,今年「10大兒保新聞」仍有殺子自殺案件,「與女友吵架 父載4歲兒衝海雙亡」。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上半年已有6名兒少遭父母(監護人、照顧者)殺害後自殺的憾事,就是類案件觀察,殺子自殺的發生可能與經濟困窘、情感與婚姻失調或缺乏協助資源等因素,父母無力求助,選擇帶著子女走上絕路,然兒少的生存權,不應被事件所剝奪。而兒少自殺共6則,共7名自殺身亡,「妥瑞兒墜樓亡 家長淚控:校長罵我兒子,你就是有病」」這樣兒少遭罷凌而自殺案件,更顯現社會對特教生的認識、教育體系中缺乏支持等議題。

 家扶期待政府及相關領域在為「家庭」專設的服務範圍可觸及更多元對象,讓兒少的照顧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協助資源。民眾一旦發現疑似受虐兒,可善用113通報、110報案系統,受理時通報者的身分資訊完全保密,同時也會保護疑似受虐兒的資訊,並於第一時間處理資訊。

 警政署科長陳玲君分享「上網爆料可能因資訊不齊全,政府部門必須花費諸多時間來追查被害兒少下落,恐錯過黃金救援期;甚至發現有部分爆料資訊的內容係為杜撰,或是加油添醋,造成民眾過度恐慌。」她指出,根據衛福部近3年數據顯示,每年約9,000名兒少受虐,平均每天有25名兒少遭到不當對待,每1小時就新增1名兒少身處危險或暴力的環境,在當今少子化的趨勢下更顯諷刺,保護兒少刻不容緩。

家扶基金會強調兒少保護除了社政單位人力的補充,尚應強化社政、教育、警政、司法、勞政、戶政、醫療等領域的橫向聯繫。(歸鴻亭攝影)
 自前年發生震驚社會的小燈泡案件後,政府開始推動「社會安全網」補強社工人力嚴重不足的破口。家扶基金會肯定政府積極推動社會安全網,然兒少保護除了社政單位人力的補充,尚應強化社政、教育、警政、司法、勞政、戶政、醫療等領域的橫向聯繫,且各縣市間加強通力合作,純熟因應抗拒訪視、遷徙不定的家庭,網絡縝密合作方能共同撐起兒少的保護網。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