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代表傳統邁向新編京劇之路

記者:麻念台/張歆 時間:2019/2/28 下午 09:30:10
 當傳統藝術融入自身情感展現時,是傳統的延續?還是藝術的創新呢?由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精心打造的《十八羅漢圖》,隱喻該團秉持正統原汁原味京劇,而堅持走向帶有現代情感的新編內容,然後面對當代觀眾的作品,將於今年3月1至3日在台灣戲曲中心登場,為2015年首演後再度演出。

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演繹魏海敏(右)與溫宇航(左)師徒的情愫。(歸鴻亭攝影)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國光劇團新編的戲希望能從藝術創造方向加上情感的投入,來感動當代觀眾,這齣戲於2015年10月於國家戲劇院首演,2016年就獲第14屆台新藝術獎。傳統戲碼能得獎代表非常大的指標意義,等於作品的現代性與未來性受到肯定,而今年4月將與另一齣去年文學劇場新戲《李後主》一起受邀以「京崑.未來式」之名到上海大劇院演出,代表台灣新編創作可以帶到上海,這次推出等於是臨行公演。

《十八羅漢圖》從一個古畫拍賣會開始發展。(歸鴻亭攝影)
 從京劇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農村進入城市累積上千齣劇目,從最早移植地方戲曲到歷代創造新的劇目,在19世紀從北京為中心開始傳散全中國,國共內戰隨之傳至台灣,國光劇團創新方向鮮明反映出京劇為自中華國粹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而光以此地前往交流的上海來說,細數四大徽班入京到經常回到上海演出,民國20年「上海皇帝」杜月笙為杜氏祠堂落成把當時京裡重要硬裏子演員荀慧生、尚小雲、梅蘭芳、楊小樓、馬連良、程艷秋、言菊朋,還有譚富英、金少山、麒麟童都請來,合演《天官賜福》,演到《鴻鸞禧》、《百花亭》、《汾河灣》、《打花鼓》,直到《龍鳳呈祥》,都是傳統老戲,這回國光魏海敏、溫宇航、唐文華與劉海苑帶兩齣新編好戲從台灣去上海演出,以演員為主將近90載的歲月更迭的劇種,「國光派」京劇算是另類的傳承。

買賣畫者唐文華(左)與其妻林庭瑜(右)的對手戲。(歸鴻亭攝影)
 《十八羅漢圖》從一個古畫拍賣會開始發展,並以倒敘法描述出圍繞在這一幅千金之畫背後所牽連的所有人物,包括修復者、仿畫者、賣畫者、買畫者、鑑定者等角色,各擁立場及情感娓娓道盡各自的心路歷程。從劇中真與假、男與女、塵世與清庵、市場利益與藝術本質、自虛到實的層層對照,細密交織成撼動人心的故事。

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寄望國光劇團上海演出有佳績。(歸鴻亭攝影)
 劇中對於情愛與藝術之間的描寫更是精緻細膩,並用兩對男女之間的關係做出強烈對比,讓人印象深刻。塵世之外,女尼與撿來孤兒共處一寺,隨著曖昧情愫漸生,迫使兩人劃分界線,雖共同修復殘筆畫作,卻相互約定「同在一室,互不相見」,但兩人心意盡在筆鋒之間,即便兩人沒有見面,反而藉由畫作心意相通;山下人間,畫廊主人一時烜赫一時,運籌帷幄,日進斗金,卻不敢面對少妻的直心直言。他們共同面對的不僅是畫的真假,更是幽微人情,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尊重,交錯展開的人物糾葛,最後終結在這一場古畫拍賣會中。

《十八羅漢圖》飾演女尼的魏海敏。(歸鴻亭攝影)
 從膚面的演繹,魏海敏與溫宇航師徒的情愫猶如金庸筆下《神鵰俠侶》書中楊過與小龍女的生死相戀,而在重情重義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筆下,用文學再造京劇,將現代人內在的情感注入戲劇表演中,幾乎是傳統戲曲不曾有的模式,雖然師徒情感曖昧,但也更深一層表現一種知音的心意相通深意,甚而把明代更早更具具有文學價值的崑曲融入,曲牌版腔共構,等於是自中國古典歌劇轉至說唱劇藝之後,更新一世代期望觸動現代人情感的再創新,全劇既關照藝術書畫對人性的陶冶,也探討藝術背後的真諦,堪比為《基度山恩仇記》的唯美書畫版。

《十八羅漢圖》飾演市場利益的畫商唐文華。(歸鴻亭攝影)
 《十八羅漢圖》原由善於剖析人性、點出幽微情感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與青年編劇劉建幗共同執筆編劇,導演李小平創排,這次則由風格細膩的導演戴君芳接手復排,除國光一級演員魏海敏、唐文華、温宇航、劉海苑再加上青春旦角林庭瑜共同主演,名家新秀同臺飆戲,舞台設計由香港跨界劇場及多媒體劇場先鋒「@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操刀;音樂方面則有國光劇團一級京胡琴師馬蘭擔任音樂設計及編腔;作曲設計由跨足戲曲圈及流行音樂界的姬君達(禹丞)擔任,另外還有服裝設計蔡毓芬、燈光設計車克謙等創作群,讓國光劇團創立20周年的新編製作《十八羅漢圖》睽違3年多後再次重回舞台,更以這樣的陣容前進上海,寄望再造超越90年前京劇傳統老戲的輝煌成就。

《十八羅漢圖》飾演撿來孤兒的溫宇航。(歸鴻亭攝影)
 張育華表示,國光劇團成立迄今24年,從保存傳承京劇藝術為基礎出發,以現代化、文學化為發展核心,以企業管理思維營運,保持豐沛的創作能量,不斷推出膾炙人口的好戲,儼然成為京劇界獨一無二的品牌團隊,如今兩岸再演,正是見證以「臺灣京崑新美學」為理念,持續帶領國光劇團從傳統出發邁向創新前行的足跡。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