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當迷霧漸散"劇情穿越戲曲跨界
施如芳李小平打造霧峰世族林獻堂一生

記者:麻念台 時間:2019/3/29 下午 11:52:29
 對傳統藝術中心來說,今年最大的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終於推出,全劇呈現「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的故事,表面是委託一心戲劇團製作,其實骨子裡是編劇施如芳與導演李小平磨合許久,再次合作的作品。

傳統藝術中心今年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謝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從去年傳藝中心旗艦製作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由邱坤良一個人獨角玩編導,到這次讓曾經合作得「水火不容」的施如芳與李小平來偕手合作,一個是臺大中文培育本土意識十足寫手,一個是陸光劇校出身承襲大陸渡海戲曲演者,時光穿越劇《快雪時晴》碰撞出的恩怨情仇,在《當迷霧漸散》再次於舞台上競合一齣戲,長達近3小時的內容,還真是處處交手但糾結交纏出頗值一觀,又必須顧及舞臺戲曲藝術,還得顧及政治意識形態正確性的現代大戲。

《當迷霧漸散》導演李小平。(歸鴻亭攝影)
 以一心戲劇團從事是傳統歌仔戲幾十年的基底,這回被施如芳說的,「以打破時間軸線意識流舞台劇模式編創」,採用默片時代全是電影的辯士一角說書般穿插展開林獻堂從臺灣臺中霧峰到唐山福建泉州的生命歷程,最後終老異鄉日本而未能返回故里的一生,對比唯一自臺灣傳至大陸傳統歌仔戲漳州薌劇團幾十年前,前往泉州洛陽橋旁廟前空地搭建簡陋戲臺搬演《陳三五娘》,老師傅在左角文場即興式的拉著胡琴、彈著琵琶,台下搬著小板凳聚精會神觀賞昏暗燈光裡書生陳必卿與富戶千金黃五娘、丫環益春的對手戲,只能慨歎日月如梭時光飛逝,今日戲曲竟已登大雅之堂的新面貌。

《當迷霧漸散》編劇施如芳。(歸鴻亭攝影)
 從幾年前各現代劇場陸續建成啟用,舞台設備新穎與具備樂池的現代化條件下,以現場夾雜西方交響和東方國樂伴奏的觀劇條件當然遠比林獻堂渡海去泉州看戲時的環境高級許多,但相信野戲台旁好吃又好玩捏麵人、糖葫蘆與富有童趣的尪仔仙伴隨平鋪直敘的劇情,與施如芳創建必須危襟正坐觀賞的現代化戲曲,當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當迷霧漸散》劇中林獻堂青年時代古翊汎(左)與老年時代王榮裕(右)。(歸鴻亭攝影)
 回到這林獻堂的戲劇,施如芳以看似寫實卻又穿梭其一生老、中、青橫跨清朝、日治、國民政府各時空描繪其生平的場景,用的是王孟超頗極簡風的日本遁樓、霧峰林家萊園五桂樓等幾個布景來堆砌出空間感,前、後半場各以都長約20分鐘的戲中戲來隱喻其心態之轉折,先由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武家坡》折子戲來轉場,以李小平說的,「差點忘了這齣是歌仔戲」,京腔西皮二黃立馬上身,快板搖板響徹全場,直到後來李陵與蘇武的《望鄉.終不歸》,才回歸七字調、都馬調到江湖調,加上也穿插一小段類似上海百樂門時代歌舞劇場景,加上利用銀幕製造從麥寮拱樂社到黑白臺語片當道的視覺片段,整齣戲真成為混血劇了。

劇中魔幻辯士孫詩詠,後為王榮裕。(歸鴻亭攝影)
 值得一提的,若以這齣戲是「戲劇」而非「話劇」,演林獻堂的3位演員似乎都沒有又能演歌仔戲也成唱京劇的鄒慈愛與黃宇琳,還有資深許秀年與新銳孫詩珮那樣搶眼,戲中戲的角色做工與唱腔裡,男角無論藍綢長衫配著羽扇綸巾,或武將扮相英姿風流倜儻,女角一襲青衫飄逸,村姑形象輕移蓮步、婀娜多姿,搭配樂音時而粗曠明快,時而委婉纏綿,都頗具深意,但想來傳藝中心明年輪到交給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手上,搞不好就演成根本沒有劇本不需導演胡撇戲,讓如施如芳、李小平者流沒有用武之地亦未可知。

歌仔戲資深演員許秀年飾林獻堂的祖母羅太夫人(右)與林獻堂少年時代張閔鈞(右)。(歸鴻亭攝影)
 施如芳創作時替劇中主人翁叫屈,認為歷史定位把蔣渭水捧得太高,但要在短短3小時道盡林獻堂畢生著力民族文化定位,創辦臺中一中、《臺灣新民報》的生平,實在不太容易,尤其故事裡的配角李香蘭、白克,著墨不多交代有限,沒有事前詳讀本事還真不易消化瞭解,而且若是抽離幾段戲中戲的隱喻場景,這齣作品在情節鋪陳上似乎只餘骨架缺了血肉。

《當迷霧漸散》戲中戲的飾薛平貴的孫詩珮(右)與飾 王寶釧的黃宇琳(左)。(歸鴻亭攝影)
 在目前政治氛圍由本土派掌控的大環境下,齊邦媛的《巨流河》沒有陳耀昌的《傀儡花》切合現實,但從《當迷霧漸散》裡的每齣戲中戲,都無法脫離文學戲曲等藝術幾乎都源自大陸文化洪流中擷取,有些人質疑選材與編創充滿意識形態,還不如將政治歸政治,藝術還給藝術,但很巧的施如芳在全劇結束前特別讓老年林獻堂獨白1936年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發生他被日本流氓掌摑的政治事件,是否影射不久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被擁國民黨者呼巴掌,質疑整部戲最後訴求歷經3個時代何謂「祖國」的迷思,在仍有許多現存人士仍切身與劇中人息息相關的現在,編劇者實不能也不宜越俎代庖為劇中人的人生志節走向下結論。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