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高美館台新藝術基金會推"太陽雨"台北串連展
"我們賴以生存之洋"東南亞當代藝術登場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19/6/28 下午 07:45:10
 高雄市立美術館與東京森美術館策劃的夏季藝術盛會《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共有47位來自東協國家之參展藝術家,展出超過120件創作,現正於高雄展出。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我們賴以生存之洋》展出。(歸鴻亭攝影)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表示,為推動全國性「認識東南亞的文化運動」,高美館串連了全台10所藝術機構、替代空間與畫廊在《太陽雨》展期間規劃了相關展覽與活動,期透過南北藝術串連,讓更多觀眾近距離感受東南亞文化的獨特風貌。因此,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高美館共同推出《我們賴以生存之洋》(Oceans We Live By)一展,回應《太陽雨》所呈現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動態與多樣面貌,於位在台北都會區最富人文氣息之仁愛圓環的台新金控大樓展出,與高雄的展覽形成跨地域的藝術對話。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介紹兩位餐與我們賴以生存之洋》展出藝術家作品。(歸鴻亭攝影)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指出,這項《我們賴以生存之洋》展出精選兩位參與2017年《太陽雨》東京首展的藝術家瑪莎.艾恬薩(Martha Atienza)與于一蘭(Yee I-Lann)作品。參展過2018台北雙年展、2019第9屆亞太當代藝術3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的艾恬薩獲媒體評選為本年度最受矚目的20位亞洲藝術家之一,其作品雖未能納入本次高雄版本的《太陽雨》參展行列,卻得以在台北的《我們賴以生存之洋》獨家展出,讓北部觀眾一睹為快,而馬來西亞藝術家于一蘭的精采創作亦不同於與高雄《太陽雨》展出的作品;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皆反映著多重文化視域的交匯,探討當代世界生活疆界的不確定性,表現著文明與自然之間共存的張力。以此主題呼應了高美館《太陽雨》的概念主題,呈現東南亞區域各國之當代藝術表現,與政治、歷史、社會發展等脈絡與發展。

藝術家瑪莎.艾恬薩展出〈我們的島嶼11°17‘19.6’‘N 123°43’12.5”E〉。(歸鴻亭攝影)
 于一蘭所展出〈蘇路故事〉系列作品是關於個人記憶、疆界、神話的織繪與重構,從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之間蘇祿海域上國界與身分的未明性出發,以檔案影像與半虛構的手法重新探入海洋上感性而不可見的歷史。而近年活躍於各重要雙年展的瑪莎.艾恬薩,其創作游移於不同文化視野差異之間,本次展出〈我們的島嶼11°17‘19.6’‘N 123°43’12.5”E〉,該作與菲律賓宿霧班塔延島(Bantayan Island)的潛水員合作,於海中重演「阿替.阿替汗節」(Ati-Atihan Festival)傳統宗教儀式,關注當代生態與環境變遷課題,全球性的漁業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對海洋文明生存的挑戰。

藝術家于一蘭作品呼應了高美館《太陽雨》的概念主題,呈現東南亞區域各國之當代藝術表現。(歸鴻亭攝影)
 為以藝術視角回應政府新南向之國際交流合作,高美館訂立4項規劃:廣邀東南亞新住民成為展覽文化大使、以Google Cardboard的VR實境帶領觀眾穿梭東南亞風景名勝、發行兒童版本的導覽小冊以及從南到北的藝術串連計劃,讓「新南向」不只發生在政治或經濟的面向,而是藉由展覽及相關規劃讓台灣觀眾能更加親近東南亞文化。因此,高美館攜手近年來投入東南亞藝術交流與相關議題之藝術機構與獨立藝術空間,串連包含台新藝術基金會、剛舉辦過《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的北師美術館、以及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立方計劃空間、安卓藝術、TKG+、就在藝術空間、Chi Wen Gallery、絕對藝力、台北日動畫廊共10個單位,以藝術展覽、創作計劃、工作坊以及論壇等活動,共同推動全國認識東南亞的文化運動,讓當代藝術不可思議的活力在全台灣盛放。

 《我們賴以生存之洋》之《太陽雨》台北串連展即日起至7月26日在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展出。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