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 國內珍貴攝影資產首度曝光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21/3/24 下午 08:50:46
 乘載著攝影界與愛好影像文化觀眾的殷切期待,文化部今(24)日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展開試營運。首檔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由教授林宏璋策展;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則由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記錄臺北館文資修復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亦將同時開放展出。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展開試營運。(歸鴻亭攝影)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今天收到臺北市政府核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營運的使用許可函,象徵國家攝影博物館的願景已邁出第一步。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今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啟動得來不易,歷經四任文化部長及攝影界的努力,如今攝影藝術的種子在臺灣沃土下已經發芽茁壯,未來除了舉辦國際、臺灣攝影家展覽之外,也將致力於社區的聯合、同業與異業間的聯盟,並將臺灣珍藏作品推向國際,促進國內外攝影界更加活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自3月25日至4月18日,自3月10日起開始線上預約參觀,兩天內即報名額滿,觀眾反應熱烈。

梁永斐出示試營運首日發行《PHOTOPAPER相紙》。(歸鴻亭攝影)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歷史學家以史為鑑,攝影家則以鏡寫史」,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人類對視覺影像描述與記錄方式,透過攝影鏡頭留存記憶,並呈現自然與人文的多元面向。在今日攝影不只是歷史影像記錄的工具、心靈記憶的載體,更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與梁永斐共同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logo前合影。(歸鴻亭攝影)
 蕭宗煌指出,1871年4月2日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從廈門乘船來到臺灣打狗(高雄),自臺南到六龜拍攝一系列平埔族群照片,成為臺灣非常重要的影像資產。然而之後許多歷經歲月時光的珍貴攝影文化資產,不論是早期玻璃版、賽璐璐版底片、銀鹽照片、臺灣前輩攝影家的作品或是日治時期至戰後留存寫真館的底片、照片等,都逐漸面臨無法保存而損毀的危機。鑑於在全球197個國家233個地區計有超過150間以上的攝影博物館,但是在臺灣卻沒有相對專責研究與保存攝影及影像資產的機構,因此臺灣攝影界自1994年開始有成立攝影博物館的呼聲。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首檔開跑。(歸鴻亭攝影)
 攝影界在2007年6月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並策劃《影像就是力量---推動臺灣攝影博物館成立暨募款攝影聯展》在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展出,2008年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但是這些期望像是進入暗房一樣,歷經漫長的等待,卻感受到一直不見顯影的無奈。直至2012年5月20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攝影界也相應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提出「攝影是全民文化資產,臺灣需要國家攝影博物館」的訴求,終於獲得文化部正式回應。文化部啟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開始有系統的搶救散失各地值得典藏之臺灣攝影作品,並為所有典藏作品建立一統合整理平台及展示空間,讓典藏作品可以充分展示及運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張蒼松期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前年移撥國美館時,典藏作品約8,000件,經過國美館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典藏已經超過1萬1千多件。由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目前在國外的珍貴攝影作品,都可能因為有這樣專業的攝影中心,陸續回到臺灣的懷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式現場。(歸鴻亭攝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也於試營運首日發行《PHOTOPAPER相紙》,藉由易於閱覽的報紙形式,乘載展覽資訊與當代攝影知識,讓攝影文化無痕融入大眾日常生活。《PHOTOPAPER相紙》以疫情發生以來被廣為討論的「旅行」為核心主題,輔以「2020全球疫情下的攝影動態回顧」及「臺灣攝影場景側記」專欄,限量發行5千份,民眾可於各大美術館、藝文機構、獨立書店索取。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