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舞蹈空間"勥之2" 雙舞作顯現不同世代編舞家心境思路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21/5/6 下午 08:51:18
 舞蹈空間舞團將於今(6)至9日推出雙舞作《勥之2》,對比出不同世代編舞家的心境與思路。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右)與第6代舞者林季萱談〈晨昏線〉。(歸鴻亭攝影)
 《勥之2》由舞蹈空間舞團第6代舞者林季萱打頭陣,透過意象鮮明的夢境與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與探索,打造新作〈晨昏線〉。作品從剖開夢境啟始,林季萱花了好長的時間上山下山搜集樹枝、手作勞動,從「通靈少女」變為「製偶師」,再與各種樹枝即興,讓舞者成為樹枝的延伸,在舞者、樹枝、絲線三方相遇與互動中,瞥見動態之中的隱藏訊息,篩選出它自己的生命。

〈晨昏線〉舞作。(歸鴻亭攝影)
 林季萱說明,她將懸絲偶的概念轉移到舞蹈身上,讓舞者與樹枝之間,透過細線相連,同時注入氣象學名詞「晨昏線」白天(虛或實)轉換到黑夜(虛或實)前的模糊地帶定義,帶出舞者(是為實)與樹枝(是為虛)之間的相互牽引。初期還能辨識出是舞者牽引著樹枝跳舞,然而,舞到後來,樹枝竟也憑空自己動了起來,像是反過來能牽制舞者的動作,如同有了生命,更有甚者,樹枝也一度像是舞者肢體再延伸出來的幻肢;為此,「虛」與「實」之間,以一線相互牽引,分不出來這條細線,究竟是在誰手中。

平珩(左)與第4代舞者董怡芬(中)、舞蹈博士李宗興談論〈我的身體.我的歷史〉。(歸鴻亭攝影)
 另一作品〈我的身體.我的歷史〉,由第4代舞者董怡芬偕同舞蹈博士李宗興創作,透過舞者們的口述歷史追溯源流,並擴延展開至身體記憶與社會文化影響的爬梳,以研究、書寫、紀錄作為展演本身的基礎。臺灣是座多元文化的島嶼,舞者教育養成裡,長年雜食文化而生的「混種身體」順勢而生。但成為舞者前,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生命歷程驅動著他們的選擇?在家族光譜中,究竟什麼樣的脈絡根源形朔了此刻的樣貌?螢光筆下的字詞,即使被抹剎,依舊留下舞者們研究的痕跡。

〈我的身體.我的歷史〉舞作。(歸鴻亭攝影)
 李宗興解釋,這作品解構台灣舞者科班舞蹈訓練(如西方芭蕾技巧、瑪莎.葛蘭姆技巧、京劇、太極導引、武術等)而來的身體質地,改從個人家族史出發,一點一滴重新建立,這只舞動的「身體」,究竟是如何成為能夠舞動的身體,爬梳家族幾代遷徙的軌跡,軀體的骨骼肌肉血液組成,何以流成一條舞蹈之河,以及和所處的社會文化,當下的時代脈動有什麼連結,如舞作裡可看見家將的舞步、韓國流行音樂的動作等。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