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模式語言-進入社區前內心畏懼的舒緩(下)

記者:陳昱吟 時間:2023/5/29 下午 07:17:55
 就都會跟聚落關係探討,傳統城市有很多社會文化的「默會」規則及現代城市專業的「明文」在不同規則下關係樣貌的展現。在過去傳統城市或聚落還沒有明確計劃規範時,空間裡的關係演變成自然俗成的規約,成為一種稱之為「默會」的規則,在看不見的地方「運營」著傳統城市的空間。『默會』是種在空間中的「關係」一種有脈絡有意義的「關係」。沒規定的都市關係行為的呈現。

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都市更新重建系列講座。(陳昱吟攝影)
 對比現代,則是靠著公權力與法律,利用各種建築法規、建築技術規則等「明文」規則,「制定」了臺北市都市的樣貌。「明文—是種硬規定,以有其他目的獎勵等的規定」,被法規留設出來不知如何運用的,以「騎樓」作為例子來說明,騎樓最早衍生出來的原因是因東南亞熱帶國家高溫、潮濕、常下雨的氣候,導致生活中時常需要一個遮蔽的空間,接著這個空間會被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使用、進而演變看到空間裡關係,它具有意義,也有一定的脈絡可循,這就是所謂的「默會規則」,如台灣縱深最深的湖口老街,一個把自家客廳擺在有6米深的老街騎樓的文化特色,一個空間形成背後有甚麼原因;相反的,當城市開始制定各種建築法規、都市計畫,騎樓變成是為了取得相應的容積獎勵而設計,這樣因為明文規定的「其他目的」,導致空間與地方人們的生活脫離,沒脈絡去告訴百姓為什麼變成這樣,進而變形成為另外一個樣貌例如: 除給行人通行外、停放摩托車,雖然我們難以斷言騎樓停車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但在相關法規的限制下,騎樓被賦予了「停車」這樣的新功能,這也顯示出明文規則的另外一個特點─「再現」。

 「默會」是種人跟土地間的關係,和禾歲記封畫中優先看到動物、人類跟水稻田的關係,最後很重要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這整個食物生態鏈的循環因對環境土地四季氣候等變化脈動的呼應,周遭的繽紛生命和鳴共生。

 「明文」是種「再現」,是種以|新功能」的功能賦予,如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辦理「2022耕讀生活趣-蕭式生活體驗去」,客委會現在保留一塊田,讓在地定期辦活動,讓這土地產生新功能,從引導親子拿起畫筆,進入蕭如松大師的美感世界,並走入田裡、捲起衣袖搗小米,體驗自然魅力與農事樂趣及市集。

 一種「後來加上的」概念是「形式」,是外來者為了某些目的或規範而建置,複製某物的樣子與構造,並且由「外來者」賦予景觀意義,這代表其中的關係是「被賦予」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透過生活所自然產生的空間景觀,景觀之中會具有約定俗成的社會意義是「形態」,所以形態的空間的產生過程無須經由規範,反而是順應生活、因應土地關係,所衍生出一種自然而為的結果,所以裡面的關係也就是一層一層,緊緻細密的。討論一個空間的產生究竟是「形式」還是「形態」, 都市空間是形式?形式是樣子或者說是構造,如:深坑老街騎樓是因商業觀光需要延伸出的目的。還是型態?型態是沒被規定,是種透過生活衍生,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如:迪化街早期的騎樓。剝皮寮的騎樓是形式?還是型態?它兩者都是。一種不被規定在使用,明文規定的反而不知如何被使用。

新豐鄉的中崙三元宮。(歸鴻亭翻製)
 有了聚落也就會有信仰的聚集,早年湖口鄉親都是到新豐鄉的中崙三元宮參拜,後來清道光年間湖口地區有三官嘗的組織組成,隨後又陸續成立賜福嘗、聖母嘗等組織。所謂「嘗」就是祭祀組織,多為客籍鄉親所稱。「三官嘗」顧名思義就是祭祀三官大帝的祭祀組織,也就是神明會,「賜福嘗」也是如此,湖口三元宮就是源自於嘗會的三官大帝信仰。

 湖口三元宮位於新竹湖口老街旁,湖口古稱「大窩口」,源自地形上的樣貌而稱。清代湖口地區就是鄰近鄉庄的貨物集散地,也因此這裡在清代時已形成熱鬧聚落。加上清光緒年間鐵路架設,在湖口設立車站,更帶動地方發展,隨之湖口老街也跟著出現。

 「模式語言」其實是一本書,自1977年發表,書中共計253種模式,涵蓋的尺度大至區域城市小至物品元素、上至空間規劃下至社會行為,模式語言都勾勒出了一種「好」的關係,而模式語言的厲害之處不只是針對模式的紀錄,更重要的就是分析背後意涵以及設計與執行上的說明。

 為了說明「模式語言」的具體概念,所以老師舉了177模式──菜園的例子說明。在菜園的模式當中,作者亞歷山大提出:「……每一個健全的城市裡,每個家庭都能夠種植自家使用的蔬菜,這種把種菜當作熱心與業餘愛好的時代已經過去,它以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當時認為「種菜」這件事情,不只是糧食問題,其中還存在著精神層面的內容,所以透過實踐與過去農耕時代的精神接觸是有必要的。而在當時(1970s)的國宅、組屋裡頭都不存在這樣的精神(我們的城市不也如此嗎?)是不好的。當然,想起來或許很簡單,但是怎麼執行呢?所以作者也提出例證與解決方案,而且解決方案十分具體,具體到連示意圖、尺寸、執行方式與各項條件都羅列出來,並在最後能和其他不同的模式有所對應。

「在私人花園或公共用地上闢出一塊土地做為菜園。大約十分之一英畝可供4口之家的需要。一定要使菜園見到陽光,並處於中心地帶以便供應各家。用籬笆把它圍起來,在園旁修建一個儲藏工具的小棚屋。

共計253種模式,涵蓋的尺度大至區域城市小至物品元素、上至空間規劃下至社會行為都是模式語言。(陳昱吟翻製)
 其實是要讓大家在看見「模式」以後,能夠發現背後的意涵;也唯有理解空間中的關係後,才能看見空間與景觀中潛藏的「模式語言」。「模式」(Pattern)是一種在物體或事件上,所產生的規律變化與自我重複的樣式與過程。而這些過程經過觀察、紀錄、統計、歸類以後便稱為模式。而「模式語言」作為一種尋找模式的工具,用來從無序中找尋規律的變化,挖掘「形態」背後的各種「關係」。大自然本來造好自然形成,桃園素有「千塘之鄉」的美名,綿密分佈的埤塘及水圳,數量之多、密度之高,是世界上其它地區少有之景觀。「埤塘」是一種都市發展的「型態」,甚至變成一種地區性的「模式」時,我們就要開始去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形態?模式背後的關係是什麼?這時候就會連結到原來桃園缺水、因此挖了兩條大圳……等水文資訊,沒有溪流發源於桃園,具有百年的歷史的埤圳網絡系統與桃園臺地特殊地質、地形息息相關,是整合水庫、河川、埤塘與水圳所建構而成的人文自然地景,因為地形、氣候、水系等的限制,使得早期到達本區的墾民,必須設法貯留雨水、溪水、泉水來作為補充農田灌溉所需,也建構出有2000多個埤塘桃園臺地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與聚落生活文化。也就是說,當我們透過模式語言的觀察開啟視野,再透過資料蒐集、分析,細細研究以後,模式背後的關係就浮現出來了。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