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GH site

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演蘭陵王入陣英姿
臺灣戲曲藝術節推出"雅正之樂-日本雅樂音樂風情"

記者:歸鴻亭 時間:2019/3/19 下午 06:40:06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雅正之樂—日本雅樂的音樂風情》,呈現臺灣與國際傳統戲曲的文化對話,由臺灣國樂團攜手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北之台雅樂會,4月13、14日連續2天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為國人帶來傳承千年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日本雅樂」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臺灣國樂團提供)
 雅樂,正樂也,中國雅樂源起周公制禮作樂,歷代為天子祭祀、朝賀、宴享所用,日本雅樂則可上溯至奈良時代,除了日本自古以來的歌謠,更有西元5至9世紀由亞洲大陸傳來的樂舞,如中國的唐樂、朝鮮半島的高麗樂,以及來自天竺(印度)、林邑(越南)等地的音樂和舞蹈。其中最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即唐樂,並經林邑傳入日本,本次將演出以樂器合奏的「管絃」,也將演出伴隨舞蹈的「舞樂」,舞者戴面,著紅色裝扮,重演蘭陵王入陣殺敵的英姿。

 在日本雅樂吸收的各方樂種中,與中國的唐樂最具淵源,根據史料記載,日本於唐代曾派遣19次的遣唐使,將唐文化悉數帶回,其中不乏樂器與樂譜,隨後日本設立了專職的樂師機構,逐步建立具有日本特色的禮樂制度。日本雅樂在宮廷與神宮中經過千年的師徒相傳和後裔承繼,被完整的保存下來,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將其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次來臺演出的北之台雅樂會,即由日本宮內廳式部職樂部前首席樂長安齋省吾領軍,親自演奏鞨鼓,鞨鼓在雅樂中擔任指揮角色,座位在第一排的最右側,樂曲的開始與終止都要遵循鞨鼓指令。除了鞨鼓,雅樂中的擊樂器還有太鼓與鉦鼓,座位分別在第一排的中間及左邊,第二排則是絃樂器,琵琶在右側,箏在左側,第三排是管樂器,由右至左分別是笙、篳篥及龍笛。雅樂的編制工整嚴謹,具有完善的聲學基礎,因此被譽為現存最古老的交響樂,在4月13日北之台雅樂會的專場演出中,臺灣觀眾便可現場聆聽這宛如封存在時空膠囊中的千年之聲。

 4月14日第2場演出,則由北之台雅樂會與臺灣國樂團輪番登臺,彷彿穿越千年的時空交會,呈現出既相似又相異的樂團編制。日本雅樂形容「笙」是來自天上的聲

音,負責演奏旋律與和聲,「篳篥」則表現地上的生活,是人間的聲音,具有音量大的特徵,負責主旋律,而「龍笛」具有寬廣的音域,可裝飾主旋律,打造了天與地之間的空間,笙、篳篥與龍笛三者融合將構成整個宇宙。日本雅樂裡的管樂金三角,在千年後的國樂團裡依然堅守著崗位,一樣的樂器屬性、一樣的座位配置,在需要更大音量時,還會將篳篥換成具有相同發聲原理的嗩吶。這組建構千年的管樂宇宙,比較千年前後,是會讓人感嘆物換星移,還是驚艷於新星燦爛呢?等您親自來感受。

臺灣國樂團穿越千年的時空交會,與日本雅樂呈現出既相似又相異的樂團編制。(臺灣國樂團提供)
 穿越時空在本次演出中交會的,還有另一個亮點,眼尖的觀眾一定會發現,在日本雅樂的編制中並沒有拉弦樂器,目前在國樂團中佔有半壁江山的胡琴,異軍突起於明清時期,相較於雅樂器,是晚了數百年才誕生的新樂器。歷史上不曾同框亮相的他們,本次將以日本人耳熟能詳的《越殿樂》攜手登場,負責重新編曲的臺灣國樂團藝術經理王乙聿表示:「《越殿樂》是日本逢年過節及結婚典禮常用的雅樂曲,本次在日本雅樂既有的編制上,加入國樂團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各聲部,藉由新的組合豐富音樂色彩,但同時仍保有《越殿樂》原本端莊典雅的特質,對雙方而言都將是新奇的體驗」。
Join Line Share to Line

回到首頁

更多專題

更多新聞

更多影音

更多點播

更多時漫

中國藝術家協會《新網》 電子郵件:news@newnet.tw
版權所有 1998-2018新網© 本站網頁各鏈結標題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