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給臺灣音樂劇場界的製作借鏡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9/8/25 上午 10:18:18 / 文化藝術

 從幾年前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到今年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娛樂性十足,但甫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下檔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則比較是接近現實人性的愛情悲喜劇,而最值得台灣劇場工作者借鏡的卻是整齣幕後的超高製作水準。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特別贈送演員親自簽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節目冊封面。(歸鴻亭翻製)
 臺灣劇場界近年來使用現代科技包括特效與多媒體,幾近瘋狂的呈現在劇場舞台上,利用電腦軟體速成炫目如萬花筒般讓觀眾看完除了當時的短暫聲光刺激外,似乎沒有留下太多印象,這部拍成電影描述一段二戰之後浪漫的花都巴黎寫實四角愛情故事《花都舞影》,英國皇家歌劇院著名編舞兼導演克里斯多福.惠爾登(Christopher Wheeldon)再改編為獲得4項東尼獎作品的首部音樂劇的這齣作品,並頗能貼近人心。

 姑不論貫穿全劇讓所有喜愛音樂的觀眾浸沉在作曲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從古典跨越爵士的交響詩中,快速吸引回到上一世紀正統音樂劇領域的懷舊情懷,這次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版本,最值得本土劇場工作者取法借鏡的則真的是如行雲流水的鮑伯.克羅利(Bob Crowley)服裝舞台設計與分秒不差的娜塔莎.卡茲(Natasha Katz)燈光投影設計所呈現幾乎無懈可擊的視覺饗宴及毫無接縫的換幕效果;使在台上都具備舞蹈功力的歌唱家演員,搭配幾個走位精確但擁有電子看板功能的布景,巧妙協調對應大幕背景變化,全劇總共只有歐式古典風格與立體派畢卡索幾何形體的兩種風格,得到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舞台設計獎,卻絕不是臺灣這些年濫用現代科技搞得似五花筒般色彩繽紛卻可能連製作者都弄不清楚主題何在,只是濫用科技的視覺效果可以比擬的。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劇照之一。(重慶傳播集團提供)
 必須具備古典芭蕾與現代搖擺、爵士甚至踢踏、康康舞多種舞蹈功力的兩組主角與其他配角,在克里斯多福.惠爾登從開場到結尾自述流暢轉場間穿插其實頗肥皂的劇情中展開,一位美國退伍軍人想當畫家、一位戰友受傷想當作曲家,加上一位富家子瞞著家人想當歌唱家,靠著這幾人肢體語言與歌唱,節奏相當流暢也的確是國內音樂劇場從業者應該可以思考如何從一個通俗到爆的題材中發展成一流的劇作,會是頗值得取經的對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劇照之二。(重慶傳播集團提供)
 從早年《棋王》、《吻我吧娜娜》、《四月望雨》,這些年臺灣有不少投身原創華文音樂劇領域的團體製作的作品,諸如《木蘭少女》、《搭錯車》、《再會吧!北投》或《嫁妝一牛車》等等,本土意識是夠的,甚至開始輸出國際,而如何參考西方通俗音樂劇幕後嚴謹分工後呈現在舞台上的絕佳默契與效果,雖然製作成本條件無法與這齣國際製作相比,但光從《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舞台上呈顯的效果,其實看不出來是必須使用超級龐大經費就能達到的。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9/8/25 上午 10:18:18
關鍵字: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百老匯,音樂劇,花都舞影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