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勇闖颱風眼 南科無人機社群蒐集颱風核心資訊


新網記者林彥才台南報導
2018/10/21 下午 07:52:50 / 電腦實境

 台灣的夏季總免不了颱風的侵襲,近年來,產學研界不斷提出更有效的方法進行探測,期許能更準確地預測颱風的動向、強度與暴風半徑,以將傷害降到最低。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今日舉辦「『追風Maker』一起建造無人機深入颱風眼吧!」社群開講活動,由大氣科學領域研究團隊COOK Team與數位無人機開發設計師,一同與無人機社群討論分享無人機在颱風觀測上的應用。

「『追風Maker』一起建造無人機深入颱風眼吧!」活動大合照。(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提供)
 COOK team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成立,召集該系對大氣研究有熱忱的學生與系友一同組成。然而,COOK team創作的不是料理,而是獨特的大氣測量設備,試圖運用各種科技與技術,探索那難以接近的颱風中心,以取得颱風眼內部的核心氣象資料。由於近年來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功運用在各種領域,COOK team期望能將無法飛行的測量儀器裝上翅膀,再配合一台小電腦變身為「追風無人機」,以便深入颱風眼進行觀測,因此積極著手與其他相關團隊進行無人載具的研究與研發設計。

 然而,將一台無人飛機送進颱風眼,需要的不只是優異的設備及操作技巧,還需搭配各領域的專業,包括大氣、航空、控制、機構、通訊等。無人機社群代表同時亦是業界資深飛行專家的智飛科技共同創辦人林永仁,分享他透過無人機的整合測試驗證平台,將使跨領域的專業合作有效整合,並達到有效率的分工,讓無人機在進行探測時,能更穩定和收集有效的資訊,以利於研究團隊的分析。

 漢元技研有限公司創辦人張合中執行政府無人機操控逾百次,他認為無人機在開發時,必須讓每個工程落實並規劃,才能做出相對特殊需求的飛行控制系統。為了使無人飛機能夠在劇烈的雲雨區飛行,機體與無線通訊的設計成了一大挑戰。對於追風無人機而言,兼具防水性與穩固性的機體外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搞怪空間工作室工程師陳奕瑄,則分享利用3D列印能製作出不同素材的外殼,藉由歷經多次驗證與測試,達到最佳的飛行功能。

 追風無人機上需搭載的基本裝置有溫溼度感測計、氣壓感測計、海溫感測計等,這些珍貴的探測數據資料,該如何安全地送達地面的基地,和碩聯合科技蘇彥文,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透過LoRa低功耗但能長距離傳輸的優異接收特性,設計出觀察颱風的通訊系統,以進行觀測資料的及時儲存與傳送,如此具備即時遠距感測,與多機兼容的通訊系統,將讓觀測颱風的任務更具彈性,也讓大氣科學專家們寄予厚望。法雷特無人載具開發工作室創辦人林煥洲則透過自身豐富的經驗,分享藉著無人追風滑翔機原型機來進行測試飛行與驗證, 讓無人機在風雨中飛行的更穩定。

 自1995年起,無人機始被應用於颱風觀測。時至今日,除了政府之外也有許多民間的高手投入其中,本次邀請到的五位分享者,從無人機的不同面向進行討論與分析,在大氣研究上,將無人機技術更往上推一層。透過跨領域的結合,讓未來對於災害的研究與分析能更精準,在災害防治上有更多的應用。會後,來賓與講師們討論熱烈,捲起了一股思想的旋風,未來將能運用在大氣研究上。

「『追風Maker』一起建造無人機深入颱風眼吧!」活動現場。(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提供)
 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由南科管理局積極打造,目標在於建立科研等級自造設施與高階智慧機器人試作及訓練環境之國家級創新自造基地,培養未來新世代產業所需人才,並讓自造教育向下扎根,此外,更以自造活動與社群營造為主軸,發展機器人、AI/AR/VR、IOT/Big Data、無人載具、科技農業及智慧長照醫療等六大社群亮點技術及自造專案,並結合創投、業師,建立從自造開發到新創公司的創業生態系,吸引創新自造者踴躍聚集與加速創意技術實現。
頻道:資訊科技 分類:電腦實境
採訪:林彥才 日期:2018/10/21 下午 07:52:50
關鍵字:颱風,南科,無人機,林博雄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林彥才報導
林彥才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