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長庚醫院研發新技術 中風病人手功能機器人幫助復健

 52歲簡女士,中風半邊癱瘓,造成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讓她一度相當沮喪。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部長裴育晟介紹「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歸鴻亭攝影)
 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特別緩慢,很多病人恢復走路能力,但手部仍然無法抓握物品,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在全球極力發展「科技復健」的趨勢下,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中風病人只需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即可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表示,鑑於長庚醫院在機器人復健的領先地位,因此正式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做為國內復健機器人服務、研究、開發的重鎮。該中心設在桃園長庚2樓,佔地37坪,引進多項先進的復健儀器,其中「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是由復健部部長裴育晟、副部長陳柏旭及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共同研發的新技術,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原本中風半邊癱瘓,造成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的簡女士(左)目前已經可以抓取物品。(歸鴻亭攝影)
 裴育晟表示,手部的神經骨骼肌肉相當精巧,因此可以做出各種複雜動作,而一旦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也會特別緩慢,是很多病友心中的痛,也是高齡化國家的重要議題。因此手部復健機器人的設計需要特別精密,在原有市面上的產品無法滿足病人的殷切需求下,長庚醫院從臨床實證中,發展出「鏡像手復健機器人」的訓練技術,並開始服務病患。

 靠著機器手的幫助,簡女士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而在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女士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雖然目前還是感覺有點緊緊的,不像右手靈活,但是生活中她想做的事情都有辦法做到了,已經讓她很開心。

 裴育晟指出,機器手的復健訓練一定要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喚起被抑制的大腦神經網路,而使用機器手與物品的真實互動,能讓復健有溫度,引發腦神經的活化。根據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的研究,經醫師及治療師評估而適用於機器手訓練的病人,雖然原本無抓握物理能力,但是在機器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自己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

桃園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謝佳汝(左)說明復健機器人用法,簡女士示範。(歸鴻亭攝影)
 桃園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謝佳汝指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

 長庚醫院表示,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長庚醫院在機器人復健的領先地位,是國內復健機器人服務、研究、開發的重鎮。(歸鴻亭攝影)
 台灣目前約有15至20萬中風病患,每年約有3萬名持續增加中,患者可能出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或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視野缺損、遲緩及走路搖晃等情形;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機會高達七成,且後遺症更嚴重。裴育晟部長提醒,中風後的半年到一年是黃金期,復健治療相當重要,超過一年恢復就較少且較不明顯,因此家屬最好能協助病患堅持定期復健治療,以提升未來的生活品質。


歸鴻亭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