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藝坊文化空間"期盼結合資深視覺藝術家培育傳承中堅新銳世代(下)

 聽完針對中堅新銳世代代表的發言,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指出,這些應該某個程度反應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者的基層心聲,事實上,藝文產業本來就被視為營運困難行業,從事這行表面是光鮮亮麗,其實大部分藝術創作者都生存得極辛苦,長遠來看也不能永遠靠政府紓困補助,如何振興健全整體藝文產業發展環境,本來就是一門極需要思考的課題。

「從藝壇新人熬到前輩的心路歷程—淺談視覺藝術如何由資深名家傳承新銳世代」座談現場。(歸鴻亭攝影)
 許博允以這場座談會最資深受邀者立場提出早年藝術家生存的故事。早年畫家朱德群留法期間,和民族音樂家許常惠一起租屋,房子很簡陋,朱德群羨慕比他早一點赴法發展的趙無極有較好的居家作畫環境,在極窮困環境下創作奮鬥,才慢慢在巴黎站穩陣腳。

 其他如在美國拗約蘇活區,韓湘寧住的下面是當時極有名的OK畫廊,他是在那裏份都很多年才進去,是華人最早的,夏陽畫的人物畫好像沒有魂魄的毛毛人,靠的是有一手精湛的修畫技術才得以在紐約存活下來,楊熾宏則靠畫曼哈頓銀行的照相寫實作品,得到銀行家的青睞賣掉些畫作過日子,陳昭宏則以新寫實畫比基尼,江賢二當時拼命畫卻賣不出去,靠著幫老婆賣服裝畫才活下來。

 另一位攝影家柯錫杰初到紐約,許博允去找他,到蘇活區問當地人士,告訴他當地搞攝影的就有4千多位,柯錫杰就在那種窮困環境裡混了許久才真正稍有名氣。許博允說,要當真正的藝術家,再窮也要熬下去,這些前輩藝術家都是這樣出道的。

許博允、白適銘與鍾經新進行第二度發言。(歸鴻亭攝影)
 對最近許多知名老一輩藝壇菁英陸續辭世感覺遺憾與惋惜,他回應有關演藝展覽場地的問題,強調踏入藝術經紀行業,辦過上萬場活動,關於演藝展覽場地問題十分瞭解,以日本來說,每3.6萬人擁有1個展演場所,全國有3千6百多個;台灣則是約50萬人才有1座,台北擁有的場所只有11個,真正能用的只有7個,新北市也約7、8個,而大陸原有約2千個,江澤民時代曾志4千個,現在還要再蓋2千座。

 談到這些場地是否蚊子館,問題在選擇建立的場地位置,台北好不容易有大、小2個巨蛋自認為不得了,自本光東京光足球場就168個,棒球場2百多個,可見比例多懸殊。

 以他的經驗,臺灣40幾年前的文化環境至今並沒有太多改善,政府執政者要負很大責任,李登輝從擔任台北市長到總統,1個展演場所都沒蓋,直到現在才蓋幾個,其實仍是不夠的。

 而藝術品收藏的費用問題,許博允說他家傳家有1件黃土水作品,日本藏家開價1億沒有賣,臺灣藝術品交易,政府編列的收藏經費真的很少,他曾引進展出趙無極的畫作,那時卻1幅都沒賣出去,其中1幅當時價格9萬,趙無極原本要送他,許博允自認沒習慣收取畫作就歸還,後來有點後悔,因為竟然拍賣了8千萬。

3位資深藝壇前輩提供極多有意義的建言。(歸鴻亭攝影)
 白適銘對臺灣美術史的建構則提出近年的觀察,他說,可惜的是雖然從上一任文化部長鄭麗君重視也力推重建藝術史觀,但經費分配卻並不均衡,提供各美術館升級,或有些藝術家得到補助,但都是較機動性的作法,沒有規劃一個整體的文化概念來梳理執行。行政機構缺乏理論建構的能力,所以只會做經費的分配,聽了畫廊協會鍾經新意見,民間應該要更落實產官學媒再加上藏家意見,這樣跨界的討論,共同來提出對國家要用甚麼方式來帶動文化發展的建議。

 文化事業是百年基業,白適銘強調,今天的討論更積極的意義是透過不同角度的對話,知道彼此的看法,讓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可以積極動起來,瞭解產官學媒藏的觀點,來建構美術發展更完善的方法,而不僅是補助的功能,未來才更有希望。

 鍾經新則同意鄭麗君任內對法規法條的設置跟規劃,當然要有人能把這些落實,在落實的過程當中必須考慮到溫度的建立,法規法條是一個冰冷的架構,但是必須在內涵上要有溫度的結合,這樣才有辦法要思考到藝術家的需求面,也要顧到在經營者在規範上的推演。

來賓與座談嘉賓互動討論。(歸鴻亭攝影)
 文化的公部門推動者4年就一換,所以難以有計畫的推動長期目標,鍾經新說,這跟畫廊協會一樣,她在畫協是唯一連任幹了4年,所以瞭解要建立一個5年或10年計畫,這都是一種期待,因此鄭麗君部長制定許多的法規法條,也希望後繼接任者能落實。

 麻念台總結這場座談,提到文化部進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代表政府重視資深藝術家的貢獻,花費巨資與心力找尋已逝者近代史料,出版圖文與影音資料,而目前超過70甚至80歲的藝術耆老,正是國家珍寶,其創作的作品許多更應該成為世界文化財產,如何傳承到新生代,應該更是政府文化部門未來的任務。

 但事實上,文化公部門雖然掌控極多資源,但要做好藝術世代交替的工作,是遠不及民間社會潛在的巨大力量的,這也可以從近年國家文化記憶庫尋找臺灣原生文化故事,3年左右就從史前到當代、從經典到庶民文史資料的珍貴記憶,累積超過270萬筆資料,靠的大都是全民響應的力量,再彙整由政府結合AI數位科技,逐步建立文化知識資料庫,建構這個時代的文化資產。

「從藝壇新人熬到前輩的心路歷程—淺談視覺藝術如何由資深名家傳承新銳世代」座談合照。(歸鴻亭攝影)
 文創基地《藝坊文化空間》以民間極微薄的能量,期望為臺灣的文化藝術環境盡一點心力,雖然遠不能與公部門或大企業的力量相比,但若是可以默默號召更多同樣有心的社會力量,一起聚沙成塔為社會藝文付出,累積的成果不見得小。日前首檔「台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就希冀結合國內資深藝壇名家,能也出一點心力傳承經驗給年輕藝文世代,「台灣現代八八藝術新銳聯展」計畫就將接續收件,期盼幾十年後,新銳藝術家會成為文化藝術界中堅份子,在臺灣藝術史留下璀璨的一頁歷史。


歸鴻亭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