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逾兩百萬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奇癢難耐身心俱疲 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助患者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病人終其一生必須與疾病為伍,根據統計,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7成為輕、中度患者。一名年約30歲科技業男性,求學時期確診輕度異位性皮膚炎,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之下,陸續出現胃痙攣、額頭皮膚變薄等惱人副作用,使他曾經自行斷然停藥,卻又陷入反覆發作、皮膚搔癢的輪迴中。

臺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終其一生必須與疾病為伍。(歸鴻亭攝影)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指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是導致多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治療順從性不佳的主因,此外,韓國研究發現,6成嬰幼兒時期的異膚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且若未持續治療將使症狀反覆發作。臺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則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除可能造成睡眠障礙、焦慮、影響社交及工作表現外,難以忍受的癢感會導致抓傷和感染的惡性循環。異位性皮膚炎雖難以根治,所幸醫學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全新作用機轉的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做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穩定控制、長期治療的新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終身難以根治,多數患者需要接受馬拉松式的治療來控制病情,研究卻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治療8週後,只有3成病友持續用藥,而導致治療順從性不佳的原因,可能包含忘記用藥、經濟負擔或類固醇恐懼症。江伯倫表示,許多病患經常認為自己治療效果差,甚至要求醫師開立更強效的藥物,進一步問診才發現原來是未按醫囑治療而導致治療效果打折。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分享輕中度異膚患者長期治療新選擇。(歸鴻亭攝影)
 朱家瑜說明,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過往常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然而一份跨國研究指出,採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世界第3。由於類固醇類藥物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萎縮等副作用問題,讓許多病友或照顧者退避三舍,這樣的恐懼也會使病友擅自停藥或減藥,不利病情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則表示,多年前醫師要為兒子開立類固醇類藥物時,雖進行了詳細衛教,但仍讓身為媽媽的她卻步,在「接受治療」與「面對副作用」之間拉扯。她說,甚至有病友在經歷類固醇副作用後拒絕擦藥,並採用民俗療法,反而讓異位性皮膚炎失控!因此,協會致力推廣疾病衛教與用藥認知,也相當期待能有可以安心長期治療的新武器。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中)現身說法。(歸鴻亭攝影)
 要如何才能避免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江伯倫指出,第一步要做好「治療性衛教」,在診間落實疾病教育,提高病人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正確認知,讓病友了解如何避免刺激物和過敏原,也持續強調治療配合度對於疾病控制的幫助,病友治療順從性提高了,也能幫助改善疾病的嚴重程度。

 在藥物治療的策略上,朱家瑜說明,異位性皮膚炎起因於體內免疫功能失調,以及先天皮膚屏障異常,導致患者陷入「發癢、搔抓、皮膚發炎」的惡性循環,因此,抑制異位性皮膚炎的免疫路徑,成為當前的治療趨勢。醫學研究發現,患者皮膚當中的磷酸二酯酶-4(PDE-4)若過度活化,將導致發炎物質產生,也因為這樣的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睽違20年後出現了新選擇。在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在今年核准了非類固醇外用藥膏PDE-4抑制劑,可適用於年齡3個月以上的輕度及中度患者,而最新的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也指出,研究證實,經過28天治療後可改善發炎程度,也有機會讓皮疹消退,達到長期且安全治療的功能。

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助患者治療。(歸鴻亭攝影)
 朱家瑜提醒,許多人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長大之後,會自然好轉,甚至在韓國的研究中發現,有高達6成的嬰幼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2。江伯倫強調,且若未持續治療將導致症狀反覆發作,搔癢症狀將越來越嚴重5,甚至誘發其他過敏疾病,像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因此早期介入治療,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病情惡化。


歸鴻亭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