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文化科技運用-全國文化會議議題總整與政策建議系列報導之十

 根據2022年文化科技國際學術會議的定義,文化科技的範疇包含服務科技,文化傳播理論,智慧科技,沉浸科技,新科技與數位文化服務與文化整合系統6大類。需推動業者共創IP、加速傳播、完成文化科技共榮生態鏈。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長林玉凡代表議題小組報告。(王伊文攝影)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科技是驅動蛻變的翅膀,兩者相互推升生生不息。近年文化科技之所以被大量關注,來自於風靡全球的韓流風潮,韓國以韓流+科技+疫情,建立線上演唱會商模,創造單場收看人數平均超過20萬人次、票房約為新台幣1億元佳績。文化科技的跨界創新應用是帶動當代藝術創新的火車頭,我們需以感動人心的故事與文化典藏為核心形成結合創意內容與科技服務匯流的數位新媒體服務。

 在2021-2022全國文化會議專家論壇中,由文化部邀請5位專家,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杜奕瑾,行政院法人文化內容促進院副院長張文櫻,資訊工業促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院長林玉凡,當若科技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周杰璁,叁式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曾煒傑共同為「文化科技運用」提出政策建議。

自左至右為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張文櫻,林玉凡,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杜奕瑾共同回應現場提問。(王伊文攝影)
 在這文化與科技體驗生態轉變的風口浪尖上,我們看到3個機會與2個挑戰。第1個機會是,台灣具備智慧科技能量、多元的文化與開放的創意自由,所以我們擁有強強連手的機會。第2個機會是,我們勇於嘗試的態度,例如迎媽祖也能很Smart,將兩廳院的藝文廣場變成一夜限定的 「中正市」沈浸式劇場、江振誠料理 NFT共創等。第3個機會是疫情加速消費者改變,數位需求與付費意願大幅提升。

 但同時也面臨了2個挑戰,第1個挑戰是台灣文化科技場域/平台業者在疫情衝擊下,實體活動辦不成國外嘉賓進不來,被強迫轉型,線上/虛擬/直播互動商機爆增,使用者習慣也逐漸改變,但同時傳統電視台攝影棚、中小型展演場域難以滿足新型態活動需求。可是創作者不熟悉科技與技術需整合know-how,解決方案缺實證。在零接觸商機現形,民眾願意嘗試 體驗但整體環境尚未成熟,服務商模急需被驗證。第2個挑戰是,台灣文化科技生態發展議題缺乏跨部會機制,為避免重工與資源分配不均,跨域共創機會溝通交流急待建立,在面對國際競爭缺乏種子部隊與投融資媒合規劃,跨域轉譯人才缺口大,需培養訓練。

 對於帶動文化科技生態發展的6大關鍵:部會共創合作機制、跨界人才即戰力、創新方案展示、品牌企業育成、服務匯流場域,國際合作擴散。提出6大施政目標願景與4大行動方案戰略的政策建議。

 6大施政目標願景是:

  1. 建立文化科技產業鏈跨界合作平台。
  2. 以戰代訓的人才培育模式。
  3. 建立文化場域成為展示平台。
  4. 建立文化科技品牌企業。
  5. 建立民眾可親近、教育性、啟發性的文化科技藝術與數位匯流場域。
  6. 建立台灣在國際間推動永續發展的影響力。
 4大行動方案戰略是NEXT:

  1. Network:成立跨部會平台,推動整合指標性計畫,由政府各部會代表、與內容、平台、軟體、 硬體、技術整合等產業代表,針對跨界合作機制、創新實驗沙盒、政策資源優化議題,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討論,佐以論壇、工作坊等形式促進交流。
  2. Empower and Expo:籌辦跨國文化科技展示大會,針對版權交易、IP授權、製作提案等議題,以未來體驗內容出發,投入文化科技內容開發,徵求大、中、小型業者組隊,建立國家級案例,參與國際文化科技展會交流,拓展品牌、技術、體驗與商業機會。鏈結國內文化科技創新與原創再生,接軌國際未來內容規格與需求。
  3. Expedition:型塑文化科技品牌,促進投融資。定期舉辦媒合、投融資、商業輔導、國際會談,培育潛力文化科技品牌業者,共同孵化文化科技國家隊,接軌國際商業市場。
  4. Talent:以戰代訓能力淬鍊。培養場域主、跨界人才的即戰力和藝術與數位轉型運營能力,每年舉辦一次競賽,以提供獎金、製作費、業師輔導、場域落地、跨域媒合等方式,訓練即戰力優秀人才。


王伊文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