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召喚史前巨獸 臺博館"古生物大展"重新開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自2010年完成古蹟修復開館以來,矗立在展廳中央的黃河巨龍、特暴龍,翱翔於天際的翼龍及悠游在海中的蛇頸龍及滄龍,均已堅守崗位十餘年,歷經兩個多月閉館進行展示更新,將於明(12)日重新開館,今(11)日開幕式,臺博館邀請民眾一同召喚史前巨獸,走訪「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進行探索之旅。

文化部長李永得參觀「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特別提出台北市政府不太重視中央文化政策。(歸鴻亭攝影)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臺灣領導型的博物館」,歷年領軍臺灣各博物館參與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獲得許多豐碩成果。此次古生物館的展示更新,特別感謝許多學術界協助,讓博物館可以藉由有趣的展示,傳遞背後強大的知識力量,具體實踐今年ICOM主題「博物館的力量」,以博物館改變世界。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說明該館正積極透過展示教育傳遞環境保護等議題。(歸鴻亭攝影)
 李永得指出,臺博館所在的區域,除了臺博系統4館,另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郵政博物館等,眾多的古蹟再利用為博物館,逐漸形塑為「全臺密度最高的博物館群」樣貌。但是,臺博館本館在其100多年的歷史中,卻始終存在土地屬於臺北市政府,且經過多年的交涉,至今仍然無法順利移撥,每年須繳納300多萬租金予北市府的處境。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進行探索之旅啟動。(歸鴻亭攝影)
 李永得強調,未來的文化政策應該中央與地方共同重視,以首都博物館群政策為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地方政府與市民。文化部一定會持續與臺北市政府溝通,期盼未來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除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任務,更要讓首都博物館群作為臺北市的「文化地標」,成為國人及國際認識臺灣最重要的場域,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產值。

李永得參觀古生物大展可觸摸的復活菊石。(歸鴻亭攝影)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指出,今年8月份即將在捷克舉辦3年一次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布拉格大會,以「博物館的力量」為主題,期待全球的博物館在面對艱困的疫情危機,都能持續積極朝向永續發展、數位創新、社群教育的目標,為大眾帶來正向的社會影響力。臺博館也正積極透過展示教育傳遞環境保護等議題,並運用創新科技加入更多的互動裝置,讓觀眾更容易親近博物館。

李永得詳細近距離瞭解古生物展示品。(歸鴻亭攝影)
 本次展示更新於展場入口打造「時間長廊」引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古生物世界,配合展示主題新增三葉蟲3D動畫、可觸摸的復活菊石及「召喚史前巨獸」AR互動裝置、第5次大滅絕模擬場景及改造動物光牆等,期以豐富多樣的展件與互動裝置,串連去年更新完成的貝殼步道,帶領觀眾探索生命演化的史詩。

李永得對恐龍蛋化石頗感興趣。(歸鴻亭攝影)
 「古生物大展」依地質年代順序,劃分為15個展示單元。展覽以地球形成為起始,透過三葉蟲、菊石、鸚鵡螺、海百合等化石展件,回顧古生代繁盛的海洋樣貌,展廳中央為稱霸中生代陸海空的史前巨獸,觀眾可跟隨著恐龍、水棲爬行動物、翼龍等展件,探索古生物從海到陸的演化進程及滅絕原因;接續的展示單元動物光牆、貝殼步道則象徵走入新生代的現今。此外,特別展出左鎮動物群及澎湖動物群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展現臺灣古生物的獨特樣貌及生物多樣性。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開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臺博館表示,本次特別展出珍藏多年、高達180公分的蜥腳類恐龍股骨(大腿骨),觀眾可近距離與之相較高低,感受恐龍的巨大;以及中生代白堊紀的琥珀,罕見地保存了羽毛,可探究恐龍與鳥類的關係;抹香鯨及小虎鯨骨骼標本則裝設框架,呈現其身形線條及尾鰭,展露鯨豚外形和動感姿態。希望透過此展回望地質史上的5次生物大滅絕,引領觀眾探索生命演化的精采歷程,並反思現今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進而珍視臺灣所擁有的豐富生物多樣性。


麻念台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