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近半個世紀淡如水往來 緬懷舞蹈先驅劉鳳學

 和成立於1976年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認識已經不記得有多久了,應該是1977年我大學四年級開始在《大華晚報》擔任跑文化現新聞的年代,但印象非常深刻的則是2018年10月23日前往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採訪《伊娜的光芒》時,才一進門她見到我拉著我的手就跟身旁的原住民舞者說,「我們認識50年了。」

2009年5月麻念台製作「劉鳳學創新古典舞團玩舞六十年影音」專訪。(《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翻製)
 半個世紀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雖然劉鳳學那時說的認識50年好像比較誇張,但到今天已經頗為接近了。能一直經常聯繫的知交其實頗不容易,劉鳳學一直是我極為尊敬的藝壇前輩,平時只有她發表新作開記者會時有機會接觸,認識她應該是在發表《祭典》舞作時的專訪,那已經是他畢生創作第93號作品,距離最後創作的130號作品,已經是極為成熟時期。

 還有些微印象,那時我剛過慘綠年歲,因為喜愛古典音樂,自修去買了開明出版的蕭而化的和聲、對位與曲式3本教科書自修,讓自己能看懂管絃樂總譜,就天真的問劉鳳學,舞蹈怎麼沒有向音樂那樣的五線譜可以記錄內容讓演奏家永遠照著演奏,在那個資訊仍不夠普及年代自己就算做足功課才進行專訪,劉鳳學沒有任何看輕我的態度,拿出許多張紀錄舞蹈動作的舞譜仔細說明,才知道她是跟著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學習使用拉邦舞譜(Labanotation)紀錄創作舞作要求舞者的每個細部動作與身段的紀錄。

 就是那次聊許久對舞譜的請益,讓我知道學海無涯,也建立起我與劉鳳學近半世紀的友誼,從在傳統紙本採訪到自行創辦網路自媒體,始終以文化藝術為報導重點,也因此可以延續與劉鳳學如絲般綿長淡如水的往來,經常關注她重建唐樂舞暨原住民舞蹈的點點滴滴。

1979年8月9日麻念台著《款步歐陸九十日》紀錄與劉鳳學一段往事。(《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翻製)
 上一世紀還在報禁時代,不若現在網路盛行所謂的新聞傳播尤其自媒體多不勝數,台北只有大大小小10家左右紙本報紙,我曾經3度獨家受邀與音樂團體前往歐洲採訪,並每日撰稿在報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目前還能在圖書館找到,所以可以查到除報紙採訪劉鳳學紀錄外,最早在我1981年出版的《款步歐陸九十日》書中提到1979年8月9日我隨同世紀交響樂團訪歐從奧地利維也納寄回報社刊載的報導,提到當時派駐該國的代表陸以正告訴我劉鳳學也正率領新古典舞團將於8月11日在霍拉布倫民間節日(Hollabrunner Volks Fest)演出,那是台灣文化國民外交在國際艱困年代難得的兩個音樂與舞蹈都在奧國演出的盛事。

 回憶那時還清晰記得在住宿的旅社,世紀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廖年賦正和劉鳳學通電話問安,我也正在一旁,劉鳳學知道我隨團採訪就和我在電話寒暄幾句,互相熱情問候,雖然沒空見面但在只有電話一線牽的溫暖滿溢心胸。

 到我1998年創辦沒有知名度的自媒體《新網報》,曾於2009年與2011年提出專訪劉鳳學要求,她非常慎重,完全沒有輕視當時影響力仍遠低於幾個大報與電視台的Newnet,安排我帶年輕記者到淡水新古典舞團,讓舞者演出《雲豹之鄉》、《大漠孤煙直》幾個片段,仍是一貫親切的獨家接受包括影音圖文的訪談,在我仍缺乏足夠專業硬體設備條件下,留存可以永久在網路隨時查到的珍貴紀錄。

2015年10月20日91歲劉鳳學率新古典舞團推出給孩子看的「小王子3.0」報導。(《新網》資料照片/歸鴻亭翻製)
 真正最後提出專訪劉鳳學,是近兩三年我已經擁有國內本土虛擬實境設備企業Datavideo贊助的專業器材,在自己的錄影棚自費製作一系列〈面對文化〉藝術家訪談節目,新古典舞團的幕僚說明劉鳳學已經頗難出門進棚接受專訪,甚至2021年獲得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都無法出席親自接受獎章,我已經預感,不再有機會與她促膝談話了。

 今(17)日證實劉鳳學過世,享耆壽98歲,台灣失去一位舞蹈先驅,我則失去一位永遠懷念的朋友。


麻念台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