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第26屆臺北文學獎今頒獎典禮 蔡詩萍鼓勵創作者們自由表達及展現創作

 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第26屆臺北文學獎,今(25)日在臺北市中山堂頒獎。徵文項目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6項,加上第24屆文學年金第2階段最終得主,總計頒發24個獎項。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說明臺北文學獎至今已辦理26年,時間堆叠出美好的歷史,也培養出許多文學人才。(歸鴻亭攝影)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臺北文學獎創辦至今已邁入第26個年頭,已有約720位創作者獲獎,期盼它能成為華文創作者能夠自由表達及展現的平台。本屆得主身分背景多元,包含學生、專欄作家、教師、調香師、視障按摩師、戲劇工作者、音樂文化研究者等;外籍得主共有4位,兩位來自中國,兩位來自香港;年齡橫跨20歲至50歲不同世代,創作主題萬象紛呈,涵蓋社會觀察、親子關係、疾病書寫等,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

 蔡詩萍指出,今年評審陣容有老中少,像是一場文學的同學會。臺北文學獎至今已辦理26年,時間堆叠出美好的歷史,也培養出許多文學人才,期待藉由這個獎項的持續辦理,承先啟後地開創出臺北文學以至於華文文學的高度與視野,豐富這座城市的生命與心靈。

 第24屆文學年金為本次頒獎典禮最大獎項,由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獲得,該本書透過司法通譯的特殊視角,講述移工族群罕為人知的困境與生命故事,本書已於今年1月由寶瓶文化出版。

 小說類首獎由黃冠維以〈過人的方法〉獲得。作品以籃球貫穿全文,藉此描寫角色從少年至成年的人生變化、同儕間的聚散離合,更透過題目的雙關,映照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和諷刺。評審認為作者布局宏大,對各種象徵的細節處理亦十分考究,成熟掌握小說的設計及閱讀體驗,宛如一篇屬於新世代的成長小說。

臺第24屆文學年金為本次頒獎典禮最大獎項,由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獲得。(歸鴻亭攝影)
 散文類首獎由宋家宏以〈最淺的抵達〉獲得。作者以含蓄的口吻講述家庭故事,透過完整的時空架構與細微的情緒描摹,記述新住民母親多年來難以言喻的辛酸,也從父母的兩地分隔,剖析自我的孤獨心境,完成了一場家庭回憶的追想。評審認為作者情感豐富而筆觸內斂,極具抒情美文的溫柔氣質,且首尾一貫、情韻悠長,文詞極富魅力,才氣不俗。

 現代詩首獎由文學專欄作家李修慧以〈胖電池〉獲得。作者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入詩,透過現實描寫與想像畫面的交融,描繪母親在家中總是安靜付出的溫暖形象。評審認為面對母愛這樣的傳統題材,能以如此創新的方式敘述,顯見作者功力,而整體設計中巧妙的層次布局,更顯作者細膩的觀察力,讓飽滿的情感得以在詩句間自然湧動。

 古典詩首獎由來自中國的鄒丹娜以〈客居臺北雜感四首〉獲得。作者以旅居臺北期間的所見所聞為題,吟詠殷海光故居、臺北詩歌節、劍潭山等地景風物與人文體驗。評審認為作者擅將「意、象、情」三者相融呼應,更甚連結今昔人事,無論是抒情還是紀事,都含藏極深的內在思考,且用字自然真切、餘韻悠遠,十分不易。

 舞臺劇本首獎由香港的戲劇工作者李智達以〈輕一點,好嗎?〉獲得,本劇以當代社會常見的容貌焦慮為題,藉女主角荒謬的一生,映照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壓迫與惡意,搬演充滿身體政治的寓言。評審認為本劇意象引人共鳴,命題與內容的映襯匠心獨具,作者對劇情的安排亦節奏成熟,充滿戲劇性與舞臺張力。

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第26屆臺北文學獎頒獎典禮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第26屆臺北文學獎自去(2023)年11月初至12月底公開徵稿,總獎金高達253萬元。除臺灣本地投稿以外,另有來自中國、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區,總收件數高達1,902件,投稿數創歷年新高,展現臺北文學獎對華文寫作者的號召力與標誌性意義。得獎作品都收錄於《生於火:第二十六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更多資訊可至臺北文學獎官網查詢。


歸鴻亭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