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激盪對話 北美館2021首波年度陳建榮鄭先喻廖祈羽傅雅雯4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2021 TFAM年度個展」,4位中青代藝術家陳建榮、鄭先喻、廖祈羽、傅雅雯,分別以平面、數位、錄像及裝置作品即日起展出,展現獨特的觀察與藝術能量。自3月27日至7月4日於該館3樓展出。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介紹「2021 TFAM年度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為豐富個展之間交流與討論的向度,2021年起以「TFAM年度個展」命名聯合宣傳自1986年首創的「申請展」制度。去年因疫情而調整檔期之故,於今年併合前兩年申請展精選計畫,兩階段推出各4位藝術家個展,聚焦表現當代創作個性,此展是北美館今年的第1檔展出,也是他上任滿1個月的首檔活動,7月底將呈現第2波「TFAM年度個展:江凱群、吳燦政、何孟娟、羅智信」。

藝術家陳建榮。(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Finders Keepers:陳建榮個展」延續藝術家近年的創作關懷,結合理性的結構與造形、感性自由的線條與色塊,以及如設計圖或說明書的圖文符號,在時間向度中來回累積與抹除的痕跡,層疊交融的樣貌展現人處於都會空間與機械文明下的狀態。藝術家將腦中預見的景像與其形塑出之情境轉化為抽象的感性形式,畫面在可跨越的線條、符號、結構與人的溫度之間,透過視覺動能與意義流動,呈現時空和感受的游移性。

藝術家鄭先喻。(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njector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從「似有非無」的概念發想,以被觀看事物的變動性為主軸,藉由人的行為作為空間中物件動作的觸發機制,強調周遭物質在未有人類觀察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變動,與事件、物件、現象的定義在人類介入觀察後所產生的關係。為了呼應前次展覽「injector before Null」的概念,藝術家試圖在空白的展覽空間,透過攔截與轉址行動裝置的通訊訊號,以簡訊傳達文字,內容關於「人們相信但始終無法確認,卻又覺得存在之物」,進而導引觀眾探索被認為不在場的作品。

藝術家廖祈羽。(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為兩系列全新作品。其一為藝術家近期運用手繪佈景構築時空,陸續完成雙頻道錄像3部曲—繼〈忘憂公園〉與〈河〉之後,此次展出〈夢桃〉為最終章,藉由背景布幕作為情境的線索,同時乘載虛實交錯的敘事,隨著影像的推移,觀眾將為記憶所牽引而逕自展開想像;另一系列作品包含3件單頻道錄像、動力裝置,主題環繞人與動物共處的經歷,透過寓言、神話、歌唱、口述歷史、內心獨白等方式,講述關於生死、輪迴以及愛的各種樣態。

藝術家鄭先喻。(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變形中:傅雅雯個展」嘗試運用移動感應裝置,以身體的力量為媒介讓物體產生運動。透過拋出不同重量物件所產生的能量,與其所處空間的外部干預影響而形成張力。藝術家結合擴大現場環境音的技術,將物體與空間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隱形張力轉化為錄像與聲線,以此呼應我們現處的生活情境,那些被科技剝奪的感受真實的權利。

「2021 TFAM年度個展」大合照。(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建榮197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3年獲得第11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素描類金牌獎」,亦為2007年「第10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2001年「高雄獎」和1997年「臺北美術獎」得主。鄭先喻1984年出生於高雄,現居住、工作於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並於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Frank Mohr Institute,Academe Minerva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廖祈羽1986年生於臺南,現居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曾多次入選臺北美術獎、獲2010年臺北數位藝術獎音像類首獎、2012年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2013年UNITEXT立陶宛考納斯雙年展競賽評審團特別獎,受德國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等國際展覽邀展。作品曾赴德國、奧地利、葡萄牙、日本、中國、韓國等地展出。傅雅雯1980年出生於雲林,於萊比錫藝術高等學院媒體藝術系獲得碩士及大師學位,現於臺灣與德國工作。


麻念台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