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現在時間

保障兒少權益 家扶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

 近年發生特殊需求孩子看電影、買餐點等新聞引發爭議;另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唱、罕病兒獲總統教育獎等事件感動萬人,顯見社會大眾對特殊需求兒少的高度關注。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對於特殊需求兒少,約3成兒少有負面觀感,超過9成在態度、行為受家長影響。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家扶基金會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邀請輪椅女孩雪莉、藝人高山峰與兒子恩恩、兒少代表聞英佐、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呼籲關注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零歧視,每一位孩子都應在免於暴力與鼓勵參與環境中成長。

家扶基金會周大堯執行長在兒童人權日前夕公布《友善共融:兒少相處》調查報告。(家扶基金會提供)
 調查顯示,3成兒少認為特殊需求兒少會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感到麻煩(20.8%)、害怕(17.8%),更有近半數不想與其同組活動,這些偏見缺乏適時正確的溝通,同儕的相處反而對特殊需求兒少潛藏危機。

 事實上,孩子也察覺到特殊需求兒少在校困境,數據顯示每4位就有1位認為特殊需求兒少受排擠,如51.3%被取難聽外號、46.2%被欺負。台灣推動融合教育已20年,然歧視卻依舊存在,因應兒少理解力的差異,學校需強化適齡融合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特殊需求兒少、如何與其相處,期待共融未來「特殊不再是特殊」!

 此外,孩子認為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普遍存在歧視,調查顯示在態度行為上,40.8%覺得民眾會對他們露出帶有歧視意味的表情,32.8%不想靠近、29.1%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表5)。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產生的人際阻礙,對童齡的孩子而言更難以反轉這狀態,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影響最深的環節,家長的身教引導更不容忽視。調查觀察到:當家長越認同孩子與特殊需求兒少往來,兒少的態度與行為也就越友善。

家扶基金會呼籲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家扶基金會提供)
 調查指出,有8成5兒少願意與特殊需求兒少成為朋友,但卻有近6成孩子看見他們並沒有什麼朋友,孩子或許不知道該如何跨出這第一步。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守護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家扶持續投入早療、特力、兒童啟力等服務方案,更致力建構兒少與其家長的支持網絡。然而消除歧視,需從理解、尊重、接納逐步做起,這次透過兒少視角,從孩子本身及其看見家長、學校、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的態度與行為,在共融的趨勢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

  1. Lead引導認識:學校落實共融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
  2. Ideal 友善尊重:社會大眾親切溫和互動,不用異樣眼光看待,共創友善環境
  3. Foster接納培育:家長以身作則,態度接納並示範合宜應對
  4. Encourage鼓勵接觸:兒少破除迷思,鼓勵與特殊需求兒少相處、交友


歸鴻亭

作者介紹

留言版

留言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