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屆"台新藝術大獎"立方計劃空間"造音翻土"得獎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6/13 下午 08:47:10 / 文化藝術
第13屆「台新藝術獎」今日頒獎,並從5件得獎作品中選出大獎得主為立方計劃空間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所共同策劃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
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左一)頒獎給第13屆「台新藝術獎」大獎得主立方計劃空間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3人。(歸鴻亭攝影) |
本屆「台新藝術獎」5件得獎作品包括立方計劃空間所策劃,以聆聽經驗為主軸開啟台灣「聲響文化」考察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從民族舞的氣韻流長中探尋台灣現代舞新語彙的林文中舞團《長河》;藝術家袁廣鳴關心技術發展與人類未來的關聯性,透過錄像、攝影與動力裝置作品《不舒適的明日》;超越紀實報導,透過影像與裝置呈現獨特廢墟美學的陳伯義《紅毛港遷村實錄─家》;以及蔡明亮始自「慢走長征」影像創作計畫,李康生慢行走入劇場的舞台作品《玄奘》。
5位決選委員所組成的國際決選團評審為邱坤良、郭亮廷、郭昭蘭,及來自日本的策展人相馬千秋、法國蒙皮里耶國立舞蹈中心總監克里斯汀‧赫佐,決選團主席邱坤良表示,經過連續3日討論及藝術家會面,再經過長達12小時的激烈辯論,從5件入選作品中產生大獎得主。
邱坤良說,「台新藝術獎」與幾個公家機關辦的獎不同,那些獎像終生成就獎得一次就沒有了,這個獎只要作品好,每年都有得獎機會。
|
第13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團主席邱坤良說明評選過程。(歸鴻亭攝影) |
決選委員評選立方計劃空間獲獎理由為「他們對歷史考察和聲音檔案的整理,不但豐富了聲響的歷史層次,更提供了我們穿越當代創作的入口。此具有高度自省能力的社群,透過策展的構想、團隊的組成,以及鋪展開來的論證結構,發展出多線性的史觀,挑戰單一的歷史敘事,解開歷史與當下之間的動態關係。使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意識,得以重新成為辯證的對象。《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其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