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4 下午 04:00:34 / 青少兒童
保護小孩人人有責 人本教育基金會呼籲推動"國際不打小孩日"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於1998年起源於美國,人本教育基金會結合社會大眾力量共同推動的「430 國際不打小孩日」活動已經邁向第19年,核心精神是「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介紹「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意義。(歸鴻亭攝影) |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近來多起的幼兒虐待事件引起社會熱切關注,特地將今年430主題設定為「保護小孩人人有責」,並聚焦於幼兒(未滿6歲)的家長教養處境,號召全國幼兒園所及托育機構以團體名義加入「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與孩子立約」行列,展現對小孩的愛,及對小孩成長發展的無條件關切,立約團體可獲贈10本《愛的手冊》(內含許多實用教養方法),也可進一步合作舉辦親職講座,讓爸媽感受到安心的幼兒成長環境並獲得更多教養資源。同時,我們希望每一位成年人都不默許有任何人傷害孩子的身體與心靈,呼籲家長及所有大人都來響應這份號召,邀請更多園所及機構加入立約
目前關於民法中的家長懲戒權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已進行修法討論,修法是重要的一步,但更關鍵的是社會對話。家扶基金會發布的2024「父母對教養的看法調查」顯示,有2成家長近1個月曾體罰孩子,那些家長認為體罰是一種可接受的管教方式,這也代表他們並不知道其他正向教養方法;所以必須持續進行對話以了解其需求和困境。
|
馮喬蘭(中立者)說明關於民法中的家長懲戒權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已進行修法討論。(歸鴻亭攝影) |
人本教育基金會設計一份《幼兒教養問卷》,收到2,006份回覆,其中結果顯示相較於以往,現在父母對於不打小孩已有滿大的共識,但尚缺乏較具教育意義的教養方法。位居前三名的條件交換、獎勵集點及剝奪或取消權利都是以實際利益去誘使孩子的行為,這或許能有短期效果,但無法真正讓小孩對該學會的行為有所認知而願意努力去做;衛福部2022年兒少保護個案統計資料也顯示,施虐者本身因素中,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最多(占42.3%)。因此,政府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提供完善且易於被家長使用的親職教育資源及支持系統。
問卷結果顯示,9成家長會讓幼兒使用3C,以現今環境而言,很難將3C排除在生活之外,把3C當成育兒幫手也是無可厚非。大多數家長已意識到3C育兒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願意努力讓3C的存在儘量減少。對此,我們認為,以大環境而言,政府應提供更多社區中的親子遊憩空間,讓爸媽能常常帶著孩子享受其他的遊戲樂趣;而家長也要試著與孩子有固定的陪玩時間,用最簡單的素材,如桌遊、積木、紙箱等就能在陪玩時與孩子更親密。
|
人本教育基金會結合社會大眾力量共同推動「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歸鴻亭攝影) |
立法委員陳培瑜說明,當代家長工作生活壓力大,政府除了提供家長替代教養方式,也應該思考如何支持家長實踐這些方法、促成兒童福利,例如增加到宅或在宅服務、定點臨托,都能幫助家長有喘息空間,希望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各縣市的家庭服務中心給予更完善支持。
立法委員張雅琳指出,若家長能夠增加對孩子身心發展狀態的理解,例如了解孩子為何「承諾改善但又不遵守的原因」、「95公分以下的孩子看到家長舉起手、拿起東西時,比較容易感到畏懼」,會有助於從孩子角度思考、不以打罵管教。她也說,自己將持續推動「親職假」,讓家長能有時間照顧孩子,減少在工作家庭兩頭燒挫折下,複製打罵方式對待孩子。
|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核心精神是「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歸鴻亭攝影) |
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副教授吳志文提到,許多研究都發現,打孩子的管教策略看似立竿見影,其實無助於降低孩子的脫序表現,反而還會使孩子日後產生更多的脫序行為,包含更容易生氣、更經常毀損物品、更經常欺負別人,「其實就是學習大人的行為」。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幼兒團督導蕭瑜瑩認為,生活壓力是許多家長守不住最後一道防線的原因,因此,觀察到伴侶已經快耐不住性子、孩子行為失序時,另一人或其他家人要趕快互相補位,讓對方先喘口氣。建議「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