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6 下午 07:45:53 / 生態環保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慈心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以iNaturalist記錄田間豐富生態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慈心基金會今(6)日簽訂「維護農田生物多樣性及促進綠色保育標章合作備忘錄」,宣布攜手推廣使用友善耕作,而取得慈心基金會推廣的綠色保育標章農民,率國內農民之先,開始啟用生多所推廣的國際通用公民科學調查的APP愛自然(iNaturalist)記錄田間的豐富生態。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左)與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右)簽署合作備忘錄。(歸鴻亭攝影) |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表示,截至今年7月國內有機耕作面積共1萬9,204公頃,友善耕作6,972公頃,合計2萬6,176公頃,已占國內耕作面積的3.36%。臺灣有55%的珍稀物種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包含農田、淺山與濕地,若能有效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能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極為珍貴的紀錄,這項協助推廣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平台上傳田間生態記錄,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農友識別物種,公開呈現農場生態現況,將為臺灣生態調查補上一塊關鍵的拼圖。
|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說明若能有效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能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極為珍貴的紀錄。(歸鴻亭攝影) |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該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14年來,協助綠色保育農友進行物種保育及棲地營造等工作,同時記錄田間生態,綠色保育標章與有機標章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綠保標章是在進行農業作為時,同時關顧田區生態物種或生活棲地的保育和維護。每位農友加入綠保行列的目的不同,但是農田生態與農耕工法息息相關,卻只能依靠農友第一線的觀察和記錄。所以慈心基金會遍佈臺灣各地的綠保專員,會陪伴農友進行田間生態記錄,也是另一種環境教育。例如從最早期只寫「有鳥」、「很大隻」,透過照片,綠保專員會協助詢問生態專家,辨識出「白頭翁」、「黑翅鳶」等物種。在經年累月的觀察歷程中,目前有些農友甚至會為到訪的動物寫日誌、架設攝影機等,自發性的記錄田間豐富的生態活動。
|
蘇慕容表示,該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14年來,協助綠色保育農友進行物種保育及棲地營造等工作,同時記錄田間生態。(歸鴻亭攝影)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指出,下一步將與農業部農糧署合作,先推廣取得有機驗證的農民使用APP-iNaturalist,未來在有機農產品包裝上,同時印上有機驗證、此APP的QR-Code,讓消費者見證購買保育生態農法生產的農產品,不僅吃了安心,還可確保生物多樣性。日後將鼓勵農民在產品包裝上並列此APP的QR-Code,供消費者用手機掃瞄後,可看到自己購買的友善耕作農產,保育了多少物種。
|
iNaturalist平台是目前全球最大、以線上共同協作方式的生態資料庫網站。(歸鴻亭攝影) |
iNaturalist平台是目前全球最大、以線上共同協作方式的生態資料庫網站,使用者可以透過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APP)上傳生態記錄,透過其他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幫助用戶識別物種。同時應用GPS定位設定田區,方便農友建立專屬的農場生態日誌,公開透明地呈現農場的生態現況,供大眾查閱。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林政道於2017年完成iNaturalist中文化,加入物種的臺灣俗名,更方便查詢及辨示。後更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合作,建立「愛自然-臺灣(iNaturalist Taiwan)」,號召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調查行列,共同保護臺灣生物多樣性。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慈心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國際間對於企業ESG的期望,已經從淨零排放,朝向考量兼顧生物多樣性的趨勢。截至2024年6月底,已逾600位農友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慈心基金會與生多所將開辦系列課程與實作說明,協助更多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參與「農民科學調查」計畫,打造自家農場的生態日誌。期望讓社會大眾與企業界能看到綠色保育的生態價值,暸解綠保農友在慈心基金會的輔導和陪伴下,有意識的服務農田生態系統,豐富農田的生物多樣性,進而參與並支持友善耕作的永續行動,共同為臺灣農田生態持續提供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