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社區比報! 以什麼標準比較真正具備價值的社區報?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3/14 下午 10:10:08 / 新聞媒體

 文化人出身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去年針對「泥土化」政策,企圖延續20年前陳其南時代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舉辦向來定位不清到底應歸類為新聞媒體還是文化傳播的社區報比賽,立意良善,今日該部文化資源司舉辦相關座談,找來辦理超過30年的《月光山雜誌》、記錄眷村文史發展的《屏東市眷戀文化社區報》、關心88風災的《擁報-杉林》等社區報,分享辦報的心路歷程。

自左至右為《月光山雜誌》社長鍾昆宏、屏東市花木蘭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宋怡蕙與臺灣社區重建協會黃勻馨分享辦社區報經驗。(歸鴻亭攝影)
 文化資源司司長陳冠甫表示,這次比賽是為了紀念社造20年,舉辦全國第一次的「優良社區報」選拔,從258家報名的社區報中選出32家,將給予每報8萬至15萬元不等獎助。

 在這時舉辦鼓勵社區發展自己報紙的第一次活動的同時,諷刺的是,民國64年由謝春波、何其慧創刊撐了39年多的真正元老社區報《文山報導》,第二代謝如珍傳承接棒,堅持服務社區如此長時間,等不到政府過去文建會或新聞局,以及現在文化部或通訊傳播委員會等任何支援與鼓勵,在這個座談前不久正式熄燈。

 台灣社區報的發軔是遠比所謂的中央級文化單位還要久遠,過去的國民黨政府從不重視文化,文化只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直到1981年才有陳奇祿文建會延續王洪鈞的教育部文化局出現,而政治大學新聞系1973年時的系主任,現已退休住新店半山腰的徐佳士號召該系多位老師創辦的《學生新聞》,歷經改名《柵美報導》、《大台北報導》到目前的《大學報》,是第一份登記有案、服務小眾的社區報紙,遠比政府的文化部門早誕生8年。

 這股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但以當時頑冥官僚的新聞局3日以內發行才叫做「報紙」的顢頇政策下,其實都只被歸類為「雜誌」或「週刊」,繼續跟進的北部《雙和一週》、《台北一週》,南部一開始同樣是政大新聞培育的黃森松《今日美濃》、何美惠與她嫁的該系老師鐘振昇《屏東週刊》,但真正能開花結果其實只有兩類:附屬於大學新聞傳播相關科系,運用學校硬體加上學生實習等免費資源如《大學報》、世新大學《小世界》、銘傳大學《銘報》、文化大學《文化一周》與輔仁大學《新莊報導》等,再就是靠地方鄉親凝聚力強大的地區如林懷民加持文化力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美濃客家庄鍾昆宏等創辦的《月光山雜誌》等。

 獲得本次最佳永續獎的《月光山雜誌》社長鍾昆宏是1982年開始,向農會借貸30萬創報,迄今每10天逢9出刊,從未脫期或停刊,已發行1,152期,早期從一張4版,一年訂費300元起,歷經500元、700元,至今一年1,000元8大版面,作者群從未支領稿酬,蓽路藍縷堅持下來,他說,憑學歷及不上《今日美濃》的黃森松,但《月光山雜誌》現在辦得比其他在地報穩健且訂戶遠達海外。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陳冠甫向默默維護地方文化的社區報經營者致謝。(歸鴻亭攝影)
 而文化部這次邀來的另兩家獲最佳新秀獎的社團法人屏東縣花木蘭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屏東市眷戀文化社區報》與最佳社區報獎的臺灣社區重建協會《擁報─月眉新故鄉》,則都創報只有兩至三年,前者以懷舊眷村為創報宗旨、後者是家園重建。

 屏東市花木蘭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宋怡蕙表示,希望持續透過社區報,發動社區居民關注眷村文化園區發展的公共議題,記錄包含舊眷舍的保留、居民大遷移及安住的過程,ROT廠商是否能妥善的保存眷村文化景觀等。

 臺灣社區重建協會黃勻馨則指出,《擁報-杉林》發行所在是高雄市杉林區月眉里大愛永久屋基地,該基地安置原桃園、那瑪夏、茂林、甲仙、六龜、杉林主地區之受災戶,駐有布農族、客家人、閩南人和平埔族等族群,該報詳實記錄88風災重建點滴,在推動社區重建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綜觀文化資源司邀請的3位得獎單位,基本上樣板形態十足,但顯現社區報發展40年來,並沒有跟著社會進步而同步發展的軌跡,例如《月光山雜誌》艱苦經營超過30年值得敬佩,但到目前編輯仍用幾十年前的剪刀漿糊,以照片的畫素審視,應該還用最便宜的蛋白版製版,再靠人工貼名條由郵局寄發,印刷品質與寄送時間均不及目前的科技水準;雖然地方社區報較不注重製作美感與時效性,以新聞報業排版從北大方正到Adobe Indesign,已經進步到一部電腦可以搞定高級製作水準且能以檔案永久保存歷年資料的時代,甚至官方規定文件與所有媒體都已改為橫排,傳統經營者仍未跟上科技發展,部份原因是早年經營者沒有接觸過電腦,現在更無法再學會這種辦報應該要擁有的基本能力,這部份不只是鍾昆宏、其對手高學歷的黃森松同樣沒有這樣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應責怪政府相關單位,社區報要經營都已經缺人缺錢,要能進步何其困難,幾十年來卻沒有真正為這些堅守服務社區的辦報者有計劃的聘請專業技術人才輔導教會他們跟進時代的技術。

 其次的問題則更有待社區報業者與官方共同深思。陳冠甫說,今年參加的了百多家社區報均為紙本報,一家電子社區報都沒有,在目前資訊科技發展神速的時代似乎匪夷所思。

 雖然社區報本來就深入偏鄉,報紙讀者也都如鍾昆宏所指的至少四、五十歲以上的高齡者,但若是社區報經營者只是墨守成規,艱苦維持,難道沒想過再辦個十幾二十年,地方耆老凋零後,接觸現代電腦甚至手機資訊的年輕一代誰再有興趣去讀印刷、排版粗糙,又缺乏時效性的社區舊聞?而新創的《眷戀》與《擁報》已是較年輕一輩負責,甚至採用較高技術的彩色印刷品質,但是編排水準則只能說極為業餘,甚至《擁報》出了許多期,每期的刊頭都用不同的手寫版,不但不能建立該報CIS印象,只能令人覺得編排部份是外行人在辦家家酒,而這份報的編輯是文化部培訓輔導的文化種子負責,難道這批國家級文化單位要培養的人才都沒有去參加過編採基礎課程就負責執行,還能獲獎,那如《荖濃溪望》、《鶯歌社區報》這些報不但有紙本報紙也有電子報配合,編排水準極高的社區報情何以堪。

文化部舉辦分享社區報座談,應該邀請更多獲獎者而非只有3家。(歸鴻亭攝影)
 若要吸引更多年輕媒體人願意回鄉為地方服務,看到這樣製作品質的社區報,怎會相信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這樣還會有多少學有專精的媒體人肯回去接續地方的傳播新聞職志,更遑論提升社區報的質量了。

 其次,除地方社區新聞為主的社區報外,以專門公共議題發行的專業報更值得政府支持鼓勵,這類不以地域限制但大都以生態環保、弱勢發聲的新興社區報,較能取得社會菁英支持配合,《苦勞網》、《宜蘭人文電子報》、《上下游新聞市集》等電子報,幾乎被公認是內容言之有物一流的社區報,為何均未成為參賽單位或參加卻並未得獎,也是值得討論的。這部份則應要求文化部與執行單位了解宣導是否足夠,還是真正一流的社區報不願參與;並公開所有258家參賽社區報名單,評審委員聘選方式與評審紀錄及得獎者評語,以昭公信。

 文化部撥出超過600萬的預算舉辦這項「社區比報」選拔,自一開始的宣傳就沒有任何主流媒體重視,原定去年12月辦理頒獎典禮活動一延再延;從得標單位的網站與設計的「社區比報」官網,可以瞭解都是用最簡單至少20年前的簡單HTML方式設計,幾乎只要買本初階網頁設計書籍K三、五天就可以做出的粗糙網站,而且幾乎沒有內容與更新,國家部級活動製作這樣品質的官網令人遺憾,「優良社區報」選拔從評選到公佈同樣靜悄悄,按計劃必須在3月底結案,包括全國4地獨立書店(這些書店與社區報有何關係?他們自身都難以經營,能教給社區報是編輯還是採訪?因為龍應台要支持獨立書店就硬塞進這個計劃有點不倫不類)或民間團體合作辦理相關社區報課程或活動、辦理成果分享等,亦均未見媒體披露任何內容,這種利用借執照標案沒有作為的執行模式,就是一場形式上的社區報大拜拜,成效如何有待評估。

 陳冠甫表示,目前國內活躍的社區報約有300多份,文化部的表揚算是遲來的致敬,向那些固守崗位,默默維護地方文化的社區報經營者,獻上萬分的感謝。

 辦這樣的社區報比賽是值得支持的,但若是文化部要持續辦下去,很快就有專為參賽而來的團隊,挾帶專業的設計與內容進來,現在的社區報業者以目前的編排與內容來看,不進步是很快會被得獎部隊淘汰的,那些不見得願意永續為社區報經營的專業團隊,將會把真正願意為鄉里或公共議題付出的社區報經營者打得潰不成軍,不是不可能,就會完全違反文化部這項政策的美意,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頻道:數位傳播 分類:新聞媒體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4/3/14 下午 10:10:08
關鍵字:社區,泥土化,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報,陳冠甫,獨立書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