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公民科學活動 探索"生物大學問"
新網記者麻念台/楊毓馨台北特稿
2010/7/14 下午 10:43:07 / 生態環保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壓力,台灣缺乏長期對生物作有系統的監測機制。
|
農委會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接受媒體訪問。(陳智晟攝影) |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有感於生物監測機制的重要,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跑遍全台,建立超過25萬筆生物資源資料庫並積極推動全民科學家活動,希望透過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專業科學家三方資訊統整流通,讓全民共同參與並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特生中心解說教育組長林旭宏表示,農委會推動的生物多樣性指標長期監測機制,除了介紹公民科學家活動推行的三個計畫(MAPS Taiwan、BBS Taiwan、ebird)外,並與遠足文化合作出版的《生物大學問》,書裡集結兩百二十多個精選議題,讓民眾除了透過電子郵件向特生中心發問外,也能直接從書本獲取相關知識。
林旭宏說,2010年為聯合國訂定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然甫於本年5月公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 第三版」報告中,卻也明白揭示「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02年提出的「2010 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即於2010年前顯著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的目標,不但未能實現,且對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如棲地喪失、過度開發、污染、外來種入侵及氣候變遷等,仍然在持續加劇之中。農委會特生中心成立18年,有感台灣對災後生態損失問題長期漠視,藉由有系統的生物生態資料整合,建立全民科學家網路,希望能透過民眾參與,也讓政府在未來生態保育政策推動上,能有更完整的背景資訊作為判斷基準。
|
農委會特生中心解說教育組長林旭宏介紹新書"生物大學問"。(陳智晟攝影) |
特生中心生態組長林瑞興則指出,以物種為標的的監測機制中,因鳥類容易觀察加上台灣賞鳥人口眾多,鳥類成為國家生物多樣性重點監測對象。目前推動的計畫台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監測(MAPS Taiwan),透過標準化繫放作業,讓公民藉由抓鳥、作記號、野放追蹤實際參與;台灣繁殖鳥大調查(BBS Taiwan)讓民眾參與定點調查,瞭解台灣繁殖鳥口密度。未來特生中心計畫成立線上鳥類記錄資料庫(ebird),除了提供鳥類分布、數量資訊,並客製民眾個人化賞鳥記錄。
遠足文化社長郭重興表示,1992年7月農委會特生中心成立,十餘年來接受民眾提問,累積數千件提問內容,此次與農委會合作,精選227個重要議題,內容分為「野生動物」、「野生植物」、「野生動物急救站」與「保育法規相關資訊」四大主軸,除了有生物、生態學專家的親自解答,並將內容製成小百科樣式,提供豐富資訊,讓民眾深入瞭解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