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大地震"到"清明上河圖"-上海世博系列報導之8
新網記者張佳祺中國上海特稿
2010/7/18 下午 07:15:35 / 寰宇遊蹤
上海世博中國館在事前廣告強力發送之下,朱紅色的建築已成為每位入園參觀者的目標,在這座將會永久保存的朱紅大門下,呈現的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未來發展。
|
中國館內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張佳祺攝影) |
為了能進入中國館一探究竟,許多參觀者願意花將近五個小時的時間排隊拿預約券,中國館也為了分散浦東園區過多的人潮,以每天發放1000份「城市名片冊」的方式,讓參觀過浦西園區指定城市館的民眾,可以免排隊拿到中國館預約券。
配合廣大的中國參觀者,中國館拍攝「汶川大地震」電影,建立中國過去共同努力的文化基礎,接著館中最精采的部分,是動畫版「清明上河圖」。
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將原本「清明上河圖」上每一個人物、攤販、船隻、馬車都變得活靈活現,還有日夜之分,充分展現當時中國的生活型態與繁華的街景。中國館把中國最有把握的歷史文化,以全新且細緻的方式成功呈現出來,讓參觀者相信未來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會有更亮眼的發展。
|
中國館展出兒童畫作。(張佳祺攝影) |
對於「歷史文化」中國館發揮得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上海世博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面,並沒有具體的概念。對於現代綠化工程、交通建設,甚至到未來的教育,中國館都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沒有具體施行措施與規劃藍圖,不免讓人感覺有點避重就輕,對於努力邁向國際的中國而言,除了以國家與菁英的力量獨撐大局之外,應該將眼光放遠,對未來有更明確的規劃。
身為主辦國的中國,在參觀中國館的同時,不免會與上海世博整體的規劃做連結。從整體世博的排隊文化中,不難看見中國人對於參加活動的熱情,以及對國家的熱愛,但是插隊、打架等事件不斷地在園區中產生,不禁讓人想起中國館是否有對於基層教育方面進行加強,希望下次中國舉辦類似大型活動時,這種行為可以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