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際人權體系 文建會規劃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
新網記者張佳祺台北特稿
2010/7/22 下午 06:50:14 / 人權社會
在去年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簽署,台灣正式進入國際人權體系,並重新審視台灣人權環境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右)與副主委洪慶峰(左)樂觀表示各單位皆支持人權博物館的計畫。(張佳祺攝影) |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為了整合目前台灣兩座文化人權園區,增加其橫向交流,以利長遠這次的發展,文建會規劃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國家力量表示對人權的重視,並宣布即日起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轉以文建會為主管單位。
盛治仁指出,基於現行綠島、景美兩座人權文化園區分屬不同主管單位,長期以來也是以臨時任務的方式編組,未來規劃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將統一事權、明確訂定以「政治人權」為主要發展方向,不再以「文化人權」來模糊焦點。
他說,文建會預計在民國101年文化部正式成立以前,及早規劃「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利未來行政整合效率。
 |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會後接受媒體聯訪。(張佳祺攝影) |
盛治仁表示,對於規劃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從政府到民間單位都非常支持,甚至有民間人權團體連署希望政府及早成立人權專責機構。目前座落於景美文化人權園區旁的國防部汽修大隊,未來將規劃給文建會使用,國防部已初步來函表示支持。
這個各界皆看好的計畫,相信是勢在必行,只是目前只靠綠島、景美文化人權園區所收集的資料是不夠完整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籌設負責人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表示,根據資料顯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高達14萬人,罹難者將近4千人,目前還有上千人未接受口述歷史紀錄,加上許多受難者年事已高,目前文建會已先收集未來博物館的資料為主,並到國外大阪、南非等進行考察。
下周文建會將招集台灣兩人權園區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期待未來「國家人權博物館」可以完整保存國家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