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布袋戲大師百年冥誕 大稻埕戲苑展出李天祿特展


新網記者楊毓馨台北特稿
2010/7/31 下午 10:47:29 / 文化藝術

 傳統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在他的一生當中,致力於布袋戲技藝的保存與創新。

亦宛然掌中劇團李天祿公子陳錫煌回憶父親在世的點點滴滴。(歸鴻亭攝影)
 今年是李天祿的百年冥誕,為了感念他對台灣傳統藝術的貢獻,台北大稻埕戲苑舉辦李天祿百年冥誕紀念特展,除了偶戲界友人出席感念外,李天祿的徒子徒孫「宛然家族」更透過演出《大鬧水晶宮》延續傳統文化的根。

 李天祿1910年出生在操演掌中戲維生的家庭,從小在父親身邊學戲,時常因姿勢不正確,就被父親拿木刻的布袋戲尪仔頭伺候。儘管辛苦,卻也讓他在這時培養揣摩戲裡角色的能力。14歲時,因家庭紛爭,他開始遊山演出,到了1931成立「亦宛然」劇團,並靠一次「李世民遊地府」的演出,在掌中戲界「戲」出名聲,展開他的「戲夢人生」。

 在布袋戲的藝術追尋上,李天祿一生奉行三個觀點:「志氣」、「技術」和「創新」。因此在用心鑽研掌中技藝、努力保留傳統文化外,李天祿在戲棚的布景上力求創新;將京劇的聲、韻、相融入布袋戲,創出「外江派」;在國外演出時,為了讓外國觀眾能領會,李天祿更將《巧遇姻緣》以默劇形式創新演出。

為紀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百年冥誕,難得台灣掌中戲各門各派共聚一堂,留下這幅必會流傳的歷史鏡頭。(歸鴻亭攝影)
 李天祿1998年逝世,他的人生經歷了整段布袋戲的興衰史,看著台灣社會因電視的引進,娛樂價值取代傳統藝術,布袋偶戲漸次沒落,李天祿開始投入文化展演的傳藝之旅,除了自創的「亦宛然」,他的徒子徒孫們也沿襲師父團名,共創了二十個以宛然為名的劇團,除了台灣以外,也散布在法國、日本、澳洲與美國各處。

 李天祿長子陳錫煌笑著說,小時候跟弟弟在父親身邊沒真正學到戲,反而是一直被父親拿尪仔頭打,但最後也打到成功了。回憶起父親,陳錫煌說他最欽佩的就是創新,讓傳統技藝延續下去。

 回憶起父親李天祿,長女李嬌娥則表示,16歲就跟著在戲團幫忙,在她眼裡,父親是個對外人和善、對自家人管教甚嚴,但卻對布袋戲情有獨鍾。「他從來不管有沒有錢,睡醒就是演戲。」偶爾也會獎勵團員,只要當天表演收入增加,當晚就加菜。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表示,台灣文化發展的創新力量最主要還是來自民間,所以政府除了致力於傳統文化技藝的保存,也提供讓傳統特色文化團體從事創新與展演的空間,並資助近12個團體或個人在傳統藝術上的創新與保存,未來除了讓大稻埕戲苑提供台灣傳統文化展品的展出空間外,在樓上也將打造個劇場,讓傳統劇團有更多演出機會。

 「李天祿大師百年紀念特展」將在大稻埕戲苑展出到10月底,其中除了早期的素樸彩樓「四角棚」外,還可看到李天祿收藏的150年古董戲偶「青魁」、「猴頭獸偶」、南管布袋戲偶組「乾隆遊江南」,以及原音體驗李天祿1950年代的口白音檔。而8月1日「子宛然」、「隆宛然」將分別演出《大鬧天宮》、《大鬧水晶宮》。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楊毓馨 日期:2010/7/31 下午 10:47:29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楊毓馨報導
楊毓馨報導列表
四名臺大校友出書 "解讀臺大82個密碼"
經史子集 2010/8/18 上午 06:14:49
新北市藝術節 沙丁龐客劇團將在車廂中演出
文化藝術 2010/8/17 下午 08:33:05
80歲老奶奶七夕扮月老 盼有情人捐發票助老人
公益慈善 2010/8/16 下午 08:03:56
Watoto非洲兒童合唱團 用歌聲唱出生命希望
溫馨故事 2010/8/12 下午 10:38:20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