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夫特的事物" 無人演出顛覆劇場定義
新網記者黃馨蒂台北特稿
2010/8/11 下午 11:58:59 / 文化藝術
第十二屆台北藝術節邀請德國現代作曲家暨劇場導演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來台演出,《史迪夫特的事物》以聲音取代演員顛覆劇場定義,開啟觀眾細致敏感的感官體驗,投入前所未有的專注與自我對話。
|
無人演出"史迪夫特的事物"裡的五架鋼琴。(黃馨蒂攝影) |
郭貝爾以19世紀奧地利作家史迪夫特「細節描繪」風格作為創作概念,將鋼琴、水池、引擎、閘門等裝置,與作家筆下的大自然景致合而為一。五架露出機械內部的鋼琴裝置於沸滾冒泡的水池之上,鋼琴自動演奏巴哈《義大利協奏曲》,經過精密計算的機械彷彿人語般製造聲響,觀眾看見大自然的樹木叢林,但是聽見的聲音都沒有生命,觀眾與口白一同經歷的冒險之旅,皆是人造的聲響和影像,描述中的大自然顯得既冰冷又陌生。
結合自然景象與日常事物組成舞台主角,《史迪夫特的事物》就是一場裝置演奏,透過人造的聲響傳達戲感,唯獨演出裡缺席的演員,似乎可看作對「萬物之靈」提出質疑。透過對未知事物謙虛的觀察和探索,作品在觀看中引起「人類本是世界的一景一物」的覺察。
|
導演助理馬蒂雅思.墨爾接受"鳳凰網"專訪。(黃馨蒂攝影) |
導演助理馬蒂雅思.墨爾(Matthias Mohr)表示,在形式上,導演試圖透過缺席的概念,挑戰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在內容上,演出主要希望藉由描述的方式讓觀眾尊重未知。雖然主題是大自然,但實際上也可意指他人、另一個國家甚至是文化等等未知的事物。
作品試圖改變現代人習慣接收事物的方式,讓「看」這件事不再是舞台上的快速搬演,《史迪夫特的事物》以緩慢的方式進行,提供更多時間讓人停駐其中,細細探究其中的質感和聲音,去觀察、發現。墨爾表示,在無人的演出當中,觀眾才是真正的主角。透過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探究本能,導演將觀眾化為主動角色,在遭遇未知的過程中,觀眾也在觀察、摸索、質疑和判斷之中,與自己遭遇。
在喧囂的世界,人們不自覺地接收著各種發聲和主張,郭貝爾選擇抽離劇本和演員,提供解讀的空間與時間,讓觀眾從各自的聆聽觀察之中,遭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