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定目劇"契謌夫傳奇"觀後雜感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10/23 下午 10:18:36 / 文化藝術
傳統中國幾千年的野台戲,孕育出無數藝術人才,也提供芸芸眾生生活裡的精神食糧,時代推移到今日,有一齣現代野台戲《契謌夫傳奇》,將傳統戲曲增添時代元素搬進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似乎期盼為逐漸式微的中國舞台藝術走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
"契謌夫傳奇"中的"牡蠣"。(歸鴻亭攝影) |
取名為「歡樂時光」,其實卻完全汲取俄國劇作家契謌夫作品精神與內涵的這齣舞台劇,總共巧妙穿插改編了他14部刻畫小人物種種人生面貌的小說與劇作,道具與佈景之多樣與繁複,在許多野台戲都開始進入國家劇院成為主流藝術時,《契謌夫傳奇》目前似乎只能選擇後台空間較大或真的空曠野台場地推出。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東二四連棟的表演場地,後台腹地夠大,說明白一點,那是一個雙向面對觀眾的不算舞台的舞台,與劇場看戲的佔整個建築物可能八成的空間來比較,最大的不同是幾百個觀眾席在兩側階梯座席上觀劇,平面舞台與完全沒有遮掩的「後台」,是連通一氣佔掉大量面積的,靠著大塊佈景與燈光的控制,來區分台前幕後,感覺上更像古老搭棚的野台戲場景。
而華山的這個劇場,舞台是在兩三根極大的柱子中,算是一般傳統建築無法避掉的缺點,部份演員演出時,總有某些角度的觀眾被柱子遮住視野無法看到演員的身影與表情,不過換個角度想,導演吳興國其實也常利用這些樑柱當成戲劇裡的舞台元素,巧妙營造效果,對無法盡窺全劇每一個場景全豹的觀眾,不妨再次進場換個不同角度視角的座位再欣賞一次,也是另一個很可以解嘲的藉口。
|
"契謌夫傳奇"中的"她是誰"。(歸鴻亭攝影) |
另一個異工同工的地方,與木板搭建簡陋野台戲臺旁的老師傅咿咿呀呀八音合奏的文武場,這裡換成盧亮輝為這齣歌舞劇目創作的音樂,現場的指揮帶著有西方絃樂與木管甚至鋼琴與手風琴,再外加中樂裡的二胡與琵琶的特殊編制,演譯出另一類的標題音樂。
在舞台上眾多的佈景中,一尊契謌夫的「雕像」,不斷在許多幕裡變幻位置,卻很能替這個俄國戲劇增添氣氛,不仔細想,那種威權時代必定會是史達林,或說蔣介石的印象,籠罩在故事進行中。
而中場休息時間,就可以讓觀眾在四周的許多柑仔店、古早童玩店、眷村牛肉麵等攤位遊走,尤其彈珠汽水讓觀眾體會古早味,可惜距離更久遠如泉州鄉間野台演出梨園戲《陳三五娘》,舞台旁有的是捏麵人、畫糖,這裡卻沒有。
這個具備現代科技搭配的戲劇,已經具備如同西方百老匯音樂定目劇的基本型態,18位演員要共同演出66個角色,取法於俄國戲劇,但早已融入在地本土元素,甚至有些橋段還用閩南語,吳興國與林秀偉這對共同撐起當代傳奇劇場的傳奇夫妻,應該在開創台灣一個全新概念的文創劇種,值得鼓勵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