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食蛇龜 林務局成立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6/20 下午 06:32:16 / 生態環保
農委會林務局獲得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捐贈新台幣100萬元,推動成立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保育被走私中國大陸的食蛇龜。
 |
農委會林務局獲得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中左)捐贈新台幣100萬元,推動成立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歸鴻亭攝影) |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表示,國內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食蛇龜,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指定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是台灣的原生種龜類,除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低海拔地區,中國中南部及日本琉球群島南部也有分布,但近年受到大陸民眾壯陽進補食用及寵物飼養的影響,造成獵捕、走私壓力大增。
李桃生說,因中國大陸民眾有「食龜補身」、「養龜長壽」的迷思,使得境內龜類稀少,近幾年轉向台灣、東南亞收購,造成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食蛇龜成為有心人獵捕、走私的標的。去年分別查獲2起走私約2,800隻食蛇龜的案件。
 |
食蛇龜為中型龜類,是待保育的龜類。(歸鴻亭攝影) |
為保育食蛇龜,林務局去年成立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現由潘思源捐助成立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下一步將擴展為東南亞龜類保育中心。
林務局保育組說明,包含食蛇龜、柴棺龜、斑龜、金龜等,都是待保育的龜類;其中食蛇龜因為龜殼被視為中藥材、整隻被進補食用,因而近年來被非法捕捉走私中國大陸,亟待保育。除去年12月成立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總結山坡地巡視、保護區清山行動及保護區棲地巡護,共已巡護119次,全台數量則尚不明確;接下來要設的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首先針對食蛇龜保育建置照顧、繁殖及野放標準作業流程。
其中的照顧工作是要將救回來的食蛇龜養好;接著繁殖是要保種族群,包含在什麼溫度孵出男性及女性,以達到保育的性別平衡;最後是野放,要研究出野放條件及追蹤能否在野生環境裡正常行為,同時邀請宗教團體參與野放。
 |
潘思源向林務局局長李桃生(中)承諾明年會加倍捐贈食蛇龜保育經費。(歸鴻亭攝影) |
捐贈人潘思源則說,賺了幾百億元,到了60歲,想花錢做公益回饋這片土地與土地上的動物原住民,明年肯定是提供今年捐助金額的2倍以上。
林務局指出,食蛇龜為中型龜類,是龜鱉目Testudines,地龜科Geoemydidae,雌背甲長約18、19公分,雄性較小,約17公分,可以生育在8到10歲性徵發育完成之後,野生食蛇龜壽命約20到30年,1年生2次,1次2到3顆卵,但不是每顆都能順利孵化生長。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動物,違法捕捉觸刑責;也列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貿易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