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取經倫敦 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鋪路
新網記者王愛君台北特稿
2014/7/11 下午 10:58:50 / 經史子集
成功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臺北市,今日舉辦「響應629世界工業設計日系列活動的壓軸—臺北城市╳設計論壇」,英國大倫敦文化戰略部長Justine Simons,以及BOP倫敦創意產業咨詢公司總裁Paul Owens特此來臺交流,針對設計與文化思維、城市發展及產業經濟間的關聯發表專業演說。
|
英國大倫敦文化戰略部長Justine Simons介紹2012年奧林匹亞文化節時,舞者在她的辦公大樓外台跳舞。(王愛君攝影) |
讓城市更顯特色,除了創意之外,還需要什麽樣的元素?Justine Simons提到,一座城市原有的文化,將會更凸顯它與其他城市的與衆不同。在過去的調查裏,Simons都會詢問到訪倫敦的遊客,因何而來。許多人的答案,都離不開倫敦特有的古老文化,倫敦大橋,大笨鐘,以及西敏寺教堂。從舞蹈組織Chisenhale Dance Space主任,轉爲倫敦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的她,決心以文化重新讓倫敦活過來。
2012年的奧林匹亞文化節,便是Simons重要的文化策略。她邀請了世界知名的當代舞界編舞者Elizabeth Streb籌備「不平凡的一天」。倫敦各大知名建築包括倫敦橋、千禧之輪(London Eye),與Simons的辦公大樓,皆成爲舞者演出的舞臺,吸引了許多民衆駐足觀賞,這一天的演出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歡呼。Simons通過創新的文化宣傳,賦予倫敦新時代文化面貌。
|
Justine Simons說明如何運用創新的文化宣傳,賦予倫敦新時代文化面貌。(王愛君攝影) |
城市的發展推動,除了是不斷建造改設,背後也必有一套完善且有見地的文化政策輔佐,否則粗製濫造的改建,僅只是破壞城市美感與阻礙發展。Simons提到,從前的倫敦即是如此,直到2000年,倫敦才出現第一位市長開始著手編制大倫敦發展戰略規劃,涵括了經濟發展、空間、交通、文化、城市噪音、空氣質量、市場廢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等8大戰略規劃,並在小組之下嚴格執行,才成就了今天的倫敦文化發展。
Simons強調,政府必須正視市民的聲音,那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城市的發展,而那也是倫敦市在努力執行的重要工作。「我們致力於與藝術家、市民、中央政府進行對話,並且和跨部門的同時進行計劃再造、教育、住宅,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夥伴關係。同時,城市發展並不是僅屬於政府的專有權力,一切的政策措施都必須是經過理性判斷與討論,才能落實推行。」因此,她認爲臺北的發展也應如此。
|
BOP倫敦創意產業咨詢公司總裁Paul Owens則認為在擴展城市時,不能只著重建築工程,也因注重城市公民的人文涵養。(王愛君攝影) |
BOP倫敦創意產業咨詢公司總裁Paul Owens則以2012年世界城市文化報告作爲借鏡,通過各大城市,如倫敦、上海、紐約、東京、巴黎、雪梨與聖保羅等城市文化發展,分析城市在創新發展上所應注意的重點:一座城市會讓人流連忘返,擁有有效的系統之餘,同理心也不能被剔除。許多國家政府在擴展城市時,往往只著重在建築工程的發展,卻忘了城市公民的人文涵養也應該同時進行提升。
Pauls利用坐標統計,並按照同理心與系統的對比程度,將所調查研究的城市進行分類,明顯看出有些城市雖處於擁有完善系統,但是同理心的缺乏而導致該座城市無法獲得大衆的喜愛。
他進一步強調,同理心的存在,將會使得一座城市變得更友善,相對自然更讓人嚮往。打造一座友善城市,並不能僅只是仰賴政府的努力,最主要的是當地居民對外界包容與接納的心胸需廣大,才能使得該座城市成爲同理心與系統完善並存,進而促使城市進步發展。而他也表示對於臺北有很高的期望,在他眼中這是一座充滿熱情與溫暖的城市,因此期待看見臺北在邁入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路程上,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