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傷痕.西南魂" 四川美院作品史博館展出
新網記者王愛君台北特稿
2014/7/17 下午 06:28:32 / 文化藝術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使社會大眾了解「傷痕美術」與「鄉土美術」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重要性,並對其發展及各代表性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有更進一步認識,特別和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鄉土•傷痕•西南魂—四川美院作品展」,展出近100組件作品。
|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強調,這一次的展覽不僅只是歷史回顧,同時也是面對未來與現在的重要引導,讓人們知道中國油畫發展的方向性。(王愛君攝影) |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表示,此次展覽經已籌備一年左右,展出作品均價值不菲,各藝術家的地位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可是數一數二的權威。他指出,四川美院是中國近代油畫與西畫美術史發展中,首波備具影響力的重要源流。此次參展的藝術家早在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作品已具有相當成熟的個人特色,更有些藝術家在19歲便已開始嶄露頭角。林明哲打趣地說,當時看了他們精彩的作品之後,都不敢開頭要求限定他們的風格,間接造就了如今川美藝術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範。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則指出,藉由這一次的展覽,讓他和其他藝術家重溫了大學時代的夢,因為這一次展覽作品多是大學時代的創作。在經歷生活的多變之後,如今重看同學與自己一同呈現的作品,又有了另一種滋味,也多了一份感動。
|
「傷感美術」代表人物何多苓介紹作品的創作題材與特色。(王愛君攝影) |
對於能夠參與這一次的展覽,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感到很榮幸。油畫是一個不斷在發展變化的歷史,他也看見中國油畫日漸具有個人風格面貌,主要是因為創新精神。同時,中國人善於學習與包容,把世界各種文化與自身的文化結合,形成全新的創作底蘊,難能可貴且值得尊敬。他強調,這一次的展覽不僅只是歷史回顧,同時也是面對未來與現在的重要引導,讓人們知道中國油畫發展的方向性。
經常被喻為「傷感美術」代表人物的何多苓首次到臺灣,他的作品充滿詩意與憂傷,他也坦言,喜歡在作品中運用一些少數民族的色彩,例如宗教風俗等,認為那當中包含了許多不可言喻的情感,只能透過油畫來帶出。早期何多苓曾下鄉到夷族地區,當地的神秘色彩深深吸引了他,夷族的原始生活以及多神教的特色讓他備感興趣,因此造就他詩意的創作風格。在80年代的作品中,便以夷族人為創作題材,畫出了一系列有關夷族的作品。
|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左)對於重看自己與同學的作品,很感動也別有一番滋味。(王愛君攝影) |
何多苓擅長以身旁人事物作為入畫題材,像90年代初的《迷樓系列—春夏秋冬》中的女主角原型,便是來自於身邊女性朋友。當時身在美國的他,看了一系列的中國古畫以後,刺激了創作思維,決定從80年代畫風作出轉變。《迷樓系列》便是他90年代新階段的作品,命名靈感來源自隋煬帝生前所建的迷樓,並在作品中加入了有中國意涵的動物,如老虎、馬等。以宋代特有的山水風格入畫,增加了迷樓中的謎樣風情。他說,作品本身的解讀在於看畫的人,不在藝術家,他希望大家可以從畫裏看出屬於自己的感情,這樣作品才會有新的意義。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也包括了葉永青、王大同、李東鳴、朱毅勇、周春芽、龍全等,當中許多作品包含藝術家自身的生命經驗,為作品更添特色,可以開啟對精神、文化與生命的多元探索,促進兩岸的美術交流。此次展覽自即日至8月24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