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節"暗黑計畫" 探討人與空間融合找尋共通點
新網記者王愛君台北特稿
2014/8/28 下午 07:21:49 / 文化藝術
2014臺北藝術節最後一檔國際節目,是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Antony Hamilton)的高評價作品《暗黑計畫》(Black Project 1),也是臺北藝術節的高人氣作品之一,亦是藝術節唯一的舞蹈作品。該作品於2012年首演,隨後獲獎不斷,如澳洲綠屋獎(Green Room Awards)最佳編舞、赫爾普曼獎(Helpmann Awards)最佳編舞以及澳洲舞蹈傑出成就獎(Ausdance Award for Outstanding)獨立舞作類等肯定。
|
《暗黑計畫》是臺北藝術節的高人氣作品之一,亦是藝術節唯一的舞蹈作品。(王愛君攝影) |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表示,《暗黑計畫》目前已經發展到第4季,當初在澳洲看過表演之後,立刻產生邀請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參加臺北藝術節的念頭。他說,舞蹈表演在臺北藝術節所佔的篇幅不高,因此希望可以借此法發掘有實力的新秀編舞家。同時,這也是臺北藝術節第一次邀請來自澳洲的藝術家參與活動,過往多以歐陸為主。他相信安東尼能此次表演中,能為臺灣觀眾及舞蹈家帶來新鮮的經驗。
安東尼•漢密頓表示,《暗黑計畫》的第1計劃主要是在探討人與空間的融合,如何在這過程中找尋並存的共通點。他在第2計劃中使用了6位舞者,並在服裝上進行特別設計,為的是呈現機械感,以及營造舞者與空間融為一體的視覺效果。第3計劃的舞者人數已增加到22位,他認為舞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景觀,所以他讓舞者們利用身體的律動,闡發人與空間在互動之中隱藏的奧秘。
|
《暗黑計畫》在暗黑空間之中的演出,為的就是從黑暗之中找尋新的環境,創造新的想法、文明、敍事方式,讓人類有一個新的開始。(王愛君攝影) |
對於以暗黑為創作概念,安東尼說,黑在色彩上帶有中性特質,同時也有創世紀的隱喻,是一種由零開始的創新概念。在暗黑空間之中的演出,為的就是從黑暗之中找尋新的環境,創造新的想法、文明、敍事方式,讓人類有一個新的開始。
在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是將舞臺從最初的構思再到實際架立,並且把膠帶變成圖案。表演過程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冥想交流。《暗黑計畫》的街頭塗鴉與電音特色並不是刻意營造,曾經是街頭塗鴉藝術者的安東尼認為,那是過往的經驗在潛移默化之中融入到舞蹈創作,從而產生新的藝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