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生"天天想你" 音樂劇懷念早逝流行歌壇唱將
新網記者王愛君台北特稿
2014/9/5 下午 05:12:18 / 文化藝術
張雨生經典流行音樂劇《天天想你》以兩對戀人作為發展雙線,敘述在臺北這座城市中,看似不可思議卻與你我並存的生活故事。
 |
張雨生經典流行音樂劇《天天想你》今晚在台北推出。(王愛君攝影) |
曾說過這輩子絕對不到台灣的北京女孩徐曼,終究還是來到了這個讓她心裡充滿疙瘩的地方。曾以為這輩子離不開北京的台灣男孩阿駿,終究還是回到了自小成長的所在。阿駿的不告而別,在徐曼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痛,兩人重遇在老屋咖啡館,最大的考驗不是說再見,是要如何在一切崩壞之後重新找回最初的真愛。捲入感情糾紛的Angel拼上名利的炫美舞台,為的是證明努力便會有人愛。性向成謎的化妝師Michael不離不棄的守候在旁,是掏心姐妹卻也是癡心守護。最終能否突破枷鎖,有情人終成眷屬?
《天天想你》看似愛情佔了最大比重,實際上在劇中卻也加入臺北、北京,甚至整座地球村都在面臨的問題,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夢想?男主角阿駿因無法適應北京吃人似的迅速成長,回到臺灣守在面臨都更危機的老屋咖啡館,並且還連連虧本。看在外人的眼中,這似乎是逃避現實、無法與時並進的消極做法。但往更深一層思考,是否將自己拋入全球化的漩渦之中,將所有舊事物、看似沒有價值的一切拋棄,才算是真正的進步?現代人生的存在意義,似乎全取勝於薪酬價格,而非理想價值。
 |
《天天想你》以兩對戀人作為發展雙線,敘述在臺北這座城市中,看似不可思議卻與你我並存的生活故事。(王愛君攝影) |
正如劇中不斷引用海德格爾的哲學語錄,存在是什麼?海德格以「存在本體論」來回答「存在」問題:要破解「存在」的意義,必須從一種特殊的存在者著手。這種存在者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而不是為成為什麼東西而存在。作為「存在」問題的發問者,「人」便具有這樣的特性。海德格因此賦予「人」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親在」(Dasein),意思就是說:人必須不斷地親臨「存在」。人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給予的」,他必須以此為前提,進入自己的實存之中。也因此,人的基本特性不在於「我思」,而是在於他不僅「存在」,而且能夠思索並理解「存在」的意義。
 |
由張雨生24首經典歌曲譜成的《天天想你》音樂劇懷念這位早逝流行歌壇唱將。(王愛君攝影) |
劇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存在的理由,存在的意義。開始的熱忱,逐漸被世界同化而迷惘,再突破迷霧重新找回價值人生。以《我的未來不是夢》作為開場歌曲,詞中反復唱出「你的心是否還在跳動?她的心還會不會跳動?」除了像是愛情的詢問,也猶如自問是否還為了夢想而心在跳動。片尾歌曲以《我期待》帶入尾聲,「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回到我最初的愛。」失去之後的重新獲得,期待不再只是單純的期望,而是對前方未來的篤定信仰。
由張雨生24首經典歌曲譜成的《天天想你》音樂劇於6月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之後,獲得熱烈好評。9月5日至7日登場臺北國家劇院,常年耕耘華人原創音樂劇的廣藝基金會,特別加開10月10~12日城市舞台口碑加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