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開放美加6項牛雜進口 消基會:憂狂牛症傳下一代


新網記者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2/13 下午 05:51:12 / 卓越菁英

 台灣的食安問題已經變成國安問題,針對衛福部宣布開放美國及加拿大30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油等6項產品進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認為國人食用美牛可能感染狂牛症病原的風險,罔顧消費者的健康。

消基會衛生保健委員會委員蘇偉碩醫師以圖解說,認為國人食用美牛可能感染狂牛症病原的風險,罔顧消費者的健康。(黃小玲攝影)
 消基會衛生保健委員會委員蘇偉碩醫師以圖解說,一張普力昂蛋白(PrPSc)病原分佈牛隻內臟圖,在動物組織裡頭,發現狂牛症病原是腦部受普力昂蛋白侵蝕,以狂牛症病理來講,學名叫牛海綿樣腦症,是神經系統病變,造成如海綿一樣的空洞化構造,動物會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無法行走的病變特徵,科學家發現普力昂蛋白不只侵蝕腦部,更隨神經組織遍佈脾、腸、肝、腎、子宮、乳腺、皮膚、肌肉組織、淋巴腺等等器官。

 蘇偉碩認為,不只台灣民眾把內臟當成美味,連國外農村地區也有人食用,為此付出極大代價。根據英國研究,即便控管所有牛的動物性飼料,母牛無明顯發病症狀,體內子宮和乳腺裡已帶有病原,哺育生產小牛的過程中,狂牛症病原已傳給小牛。狂牛症要發病最快要十年的時間,病原不只留在體內,還會自我增殖,傳給下一代是最令人害怕的事。

消基會秘書長盧信昌認為,進口牛雜絕不可變成台灣經濟的出路。(黃小玲攝影)
 他指出,根據2014年初日本國立衛生動物研究所發表一篇論文,狂牛症病原的確會出現在肌肉組織中,站在醫療立場來看,開放後很可能會讓狂牛症病原進入台灣,甚至留給下一代,政府應思考我們之前進口帶骨跟不帶骨的牛肉與相關製品,要根據新科學證據,重做風險評估,衛福部所通過的6項進口,其中兩項是頭骨肌肉跟臉頰肌肉,另外食道組織、血管、腦隨和脂肪這4種則說不屬於內臟,令人費解。

 消基會秘書長盧信昌多次強調台灣不該以「垃圾變黃金」的商業邏輯,進口牛雜絕不可變成台灣經濟的出路。經歷這麼多食安風暴,台灣的食品工業政策要改變,食品安全概念要提升,食安法修法後,包括要做食物的登錄,建立上下游廠商電子交易記錄,以及要上市上櫃公司成立實驗室,此番新穎作為,會在實施食安法一年後才會進行。

左為盧信昌,右為蘇偉碩分別說明開放美加6項牛雜進口的危險。(歸鴻亭攝影)
 台灣人對牛的嗜食,除了有危害身心健康的問題,還造成台灣在品質端無法贏得國人的信賴,更別說要變成對外貿易的行業。消基會希望政府正視兩大訴求,第1是產區標示要主張,第2是食安保障最迫切,因為病原在牛隻身上流竄,是超乎想像的,呼籲消費者拒買相關產品。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卓越菁英
專題:黃小玲 日期:2015/2/13 下午 05:51:12
關鍵字:美國,加拿大,狂牛症,消基會,蘇偉碩,盧信昌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黃小玲報導
黃小玲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