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肉身人聲分離 演繹金雀花亡朝國王歷史定位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4/9 下午 07:58:18 / 文化藝術
2015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壓軸之作,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莎士比亞歷史劇《理查三世》,導演王嘉明企圖用「歷史解剖劇場」的概念,探討理查三世的歷史定位。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莎士比亞歷史劇《理查三世》,導演王嘉明探討理查三世的歷史定位。(歸鴻亭攝影) |
在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陣亡沙場的國王理查三世的遺骸上個月被移送該國萊斯特大教堂下葬,這位備受爭議的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的故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延續數百年的「名聲」。王嘉明表示,當初在看劇本的時候,他發現莎士比亞讓理查三世像一個說書人一樣,讓他自己告訴觀眾,以他的樣貌和地位,他為何要去奪取王位的敘事手法很有趣,也就激發他這次的一些創作想法。
 |
《理查三世》也不能免俗大量運用多媒體效果表現舞台上的視覺效果。(歸鴻亭攝影) |
他說,其實理查三世很有趣,雖然莎士比亞把他塑造成一個壞人,但其實他有埋一個伏筆,就是理查三世認為,既然大家認為他是壞人,他就表演得像個壞人,因此這種雙重關係,讓這個角色變得很有趣。
王嘉明將理查三世以肉身與人聲分離的雙簧方式出現,讓演員分別進行肢體表演和配音,並實驗動作與聲音在翻轉、對位與平行的各種關係,讓「我」不再只是我,每個角色身上有了各種不同的詮釋、觀點與表述。
 |
一件白色長衫與一頂黑色呢帽代表理查三世肉身。(歸鴻亭攝影) |
莎士比亞《理查三世》以一段對觀眾推心置腹的獨白開場,表明自己成為惡人、奪取王位的心志,並邀請觀眾慢慢地看他如何一步步實現計畫。王嘉明的《理查三世》則探究歷史的政治性,不以理查獨白開展,而是著重在理查三世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反派角色之過程。王嘉明雖然按著莎士比亞的敘述線發展,但語言的風格、場次的微調、影像及空間的變化,加上不時插播的時事線索,王嘉明的《理查三世》實非搬演莎翁的文本,而是以莎翁文本為基礎的再創作。
 |
王嘉明企圖用這齣改編戲劇討論距離台灣時空極為遙遠的歷史故事真相。(歸鴻亭攝影) |
王嘉明說,參照現行4種中文譯本,重譯出「莎式+王式」劇本,並且讓每個台詞都押韻。「因為中文的韻,或是他的聲音,基本上是一個很好聽的事情,怎麼把莎翁的劇本變成一個特別的語言性,比方像傳統戲曲,所有的詞都有他的韻律在。」王嘉明說。「莎士比亞的劇本是個『聲音能量場』,從劇本可以感覺到聲音的結構和能量,把這個能量場建構出來,用聲音勾起觀眾的慾望,『意義』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他表示,《理查三世》不在為理查翻案,也不是為了證明理查到底是好是壞,而是探討真相如何被述說?歷史如何被建構?探問是權力讓真相變成曖昧不明,還是真相的姿態就是曖昧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