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袋戲"救母小金剛" 實驗傳統偶戲現代元素演出
新網記者楊佳宜台北特稿
2015/5/18 下午 06:58:00 / 文化藝術
雲林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周凱劇場基金會,辦理的新布袋戲實驗計畫第1號作品《救母小金剛》,5月14、15日兩天在雲林縣虎尾布袋戲館首演獲成功後,今日起一連兩天的下午與晚間,在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藝文倉庫舉辦台北首演。
 |
新布袋戲實驗計畫第1號作品《救母小金剛》在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藝文倉庫舉辦台北首演。(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指導、雲林縣政府主辦的「布袋戲創新實驗」計畫,委由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暨周凱劇場基金會董事長詹惠登擔任主持,詹惠登指出,此次的新作有別以往傳統的布袋戲,將原本平面式設計的舞台,改用現代劇場模式,增添許多層次感與深度;服飾方面也特別打造各戲偶專屬的服裝,更凸顯劇中各角色獨特性。
詹惠登表示,這次實驗計畫的戲偶不管在材質、造型上,都極具設計感;在音樂設計部分,除傳統北管部分更加入現代打擊樂的演奏方式,十分創新,整體來說,將傳統文化注入許多現代感的元素,顛覆觀眾對傳統布袋戲的刻版印象。
 |
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暨周凱劇場基金會董事長詹惠登說明改良傳統布袋戲的實驗計畫。(歸鴻亭攝影) |
詹惠登主持統籌規劃的《救母小金剛》,費時約半年才完成,由偶戲專家江武昌協同主持,主演的操偶藝師為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團長陳文哲與昇平五洲園掌中劇團團長林政興,配樂則由張呈遠帶領的新式擊樂團隊太日樂集現場演奏,許嘉芬擔任戲劇指導,林璟如擔任服裝設計,舞台設計房國彥,燈光設計顧問簡立人,劇本構想是集體創作,由倪瑞廷撰寫。詹惠登說,他是雲林人,從小經常駐足當地廟會的戲台前觀賞《寶蓮燈》,而《救母小金剛》算是現代版的《寶蓮燈》,希望藉此宏揚孝道而創的劇作。
 |
詹惠登介紹全新製作的戲偶。(歸鴻亭攝影) |
詹惠登希望經由此實驗性的跨領域交流與激盪,讓在地藝師與學生能夠產生更多新的思維與想法,讓台灣傳統文化能永續傳承,雲林在未來也能繼續扮演台灣布袋戲創新的先鋒。
《救母小金剛》源自《寶蓮燈》或《劈山救母》傳統民間故事,故事講述三聖母在華山投胎人間,與書生劉彥昌相愛而生下沉香,其兄長二郎神奉玉帝令將三聖母鎮壓在華山黑風洞中受苦難,沉香出生後即由華 山土地神抱給劉彥昌撫養,16歲經修練拜霹靂大仙為師,學得一身本領,最後沉香在孫悟空幫助下決戰二郎神,劈開華山救出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