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點子"成人童話" 廖若涵"阿拉伯之夜"交錯5個故事
新網記者楊佳宜台北特稿
2015/5/21 下午 08:31:15 / 文化藝術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2015新點子劇展,今年以「成人童話」為題,由導演廖若涵選用德國當代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2001年代表劇作《阿拉伯之夜》,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
 |
導演廖若涵《阿拉伯之夜》,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呈現在觀眾面前。(歸鴻亭攝影) |
廖若涵的《阿拉伯之夜》內容以一座大樓中的意外停水事件,串聯起5個平時生活少有交集的人物,精密對位的視覺意象、聽覺聲響、詞句覆述,環環扣起劇中5個人物的視角及心理活動;劇中的敘事觀點不斷轉換交錯,呈現多重的敘事視角,角色間的對話極少,以此刻劃現代都市中疏離的人際關係與失效的語言溝通,但當演員直接面對觀眾陳述時,用話語開啟觀眾無邊的想像。
近年來不斷在作品中開發肢體能量與聲音魔法的廖若涵,在《行車紀錄》、《安平小鎮》到《游泳池沒水》等作品中,不斷自我精進,並駕馭音響系統及演員聲音表演交互相乘所創造的戲劇能量。在《阿拉伯之夜》中,從大樓管理員的一句「我聽見水聲」,開啟這段以「聽覺」帶領的奇幻旅程,文本中各種都市生活的寫實聲音,就像一個一個仔細編排進表演文本中的音符,匯集在一起,幻化成一幅奇幻的心理聽覺景致,牽引劇中人物的情感、恐懼與渴望;是角色測度彼此生活樣貌的主要工具,也是觀眾故事接龍的線索.
廖若涵表示,讓5條故事線交錯進行,根本是給自己出一道難題,挑戰如何將劇本複雜的故事講清楚;極簡舞台呈現複雜故事,需要創造沙漠、大樓的場景意象,才能讓觀眾了解場景轉換,並與角色一起發展,挑戰自己的調度功夫。
 |
廖若涵(右)介紹《阿拉伯之夜》5位演員。(歸鴻亭攝影) |
她說,原作的故事內容錯綜複雜,為了讓演員能更清楚自己的角色及台詞將紛亂的角色及故事線修改成故事線清晰的版本,經過排練修改版後重新咀嚼原作,更能隱約感受原作更深層的意義,歷經這段拼貼重組的過程,原作與修改版的劇本將再度去蕪存菁再進化,5個角色的關係將更加混亂,化學作用也將更為強大。
廖若涵強調,劇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有一個主軸及規則支撐,5位演員便順著主幹發展出不同的肢體與聲音,像是由一篇篇極短的黑暗童話串連而成的風與水之歌,帶領我們解放這棟千篇一律的公寓。
《阿拉伯之夜》由新生代演員呂名堯、張棉棉、劉哲維、張家禎及周佳吟演出,邀請舞台設計彭健宇、燈光設計魏立婷、服裝設計李育昇及音樂設計楊川逸等聯手打造。5月22日至24日的演出開賣1個半月便已售罄,票房表現亮眼,6月11至14日於實驗劇場開出加演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