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台澳原民天籟同台飆歌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8/27 下午 06:50:50 / 文化藝術
來自澳洲的原住民黑臂章樂團帶來《歌之版圖》,集結各族裔頂尖歌手,以11種原民語言吟唱,融口技、擊樂、傳統器樂、管弦樂、流行樂、阿卡貝拉於一爐,搭配風格凝鍊的黑白影像與劇場性十足的肢體表演,臺北藝術節特別邀請第24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臺灣卑南族的桑布伊客席搭配,將於28至30日在中山堂中正廳聯演3場。
|
澳洲的原住民黑臂章樂團帶來《歌之版圖》搭配風格凝鍊的黑白影像一景。(歸鴻亭攝影) |
黑臂章樂團藝術總監佛雷德.里翁(Fred Leone)表示,澳洲與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像文化上的表現、信仰,會以動物、土地等元素表現,而這次很高興能與桑布伊合作,是個非常好的經驗。桑布伊則說,臂章樂團是個非常有能量、有力量的團隊,能與這些資深的歌手和樂手合作,感到非常榮幸,他和黑臂章樂團好像自有默契,演唱〈青年之歌〉時,一唱就知道怎麼合,套都不用套;另一首〈路〉(Dalan)是他自己的創作。
|
黑臂章樂團結合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音樂家,共累積與超過500位藝術家合作的經驗。(歸鴻亭攝影) |
2006年由史蒂芬.理查森(Steven Richardson)所創立黑臂章樂團,結合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音樂家,共累積與超過500位藝術家合作的經驗。該團致力於深入澳洲偏遠原住民的部落巡演,並舉辦工作坊、藉由音樂的力量促進社區發展。此次訪台,黑臂章樂團一行人更安排前往台東,拜訪當地的原住民音樂家。
《歌之版圖》以澳洲「邁爾斯‧富蘭克林文學獎」得主艾力瑟斯.萊特(Alexis Wright)的文字為出發,衍伸出以澳洲原住民各族語言的創作,共10族語言、16首歌,創作版圖橫跨澳洲大陸,連結人與土地間的深刻情感,歌者多半為來自澳洲各部落的原住民歌手,以不同的語言演繹土地的故事。
|
《歌之版圖》,集結各族裔頂尖歌手,以11種原民語言吟唱,融口技、擊樂、傳統器樂、管弦樂、流行樂、阿卡貝拉於一爐。(歸鴻亭攝影) |
演唱會自〈遠離家園〉(Far Away Home)開始,描述白人與澳洲原住民間的糾葛情緒;〈泥土之歌〉(dirtsong)則唱出原住民、國族與土地之間的鏈結;緊接著一幕幕的生活情境,〈來向前去〉(Coming Up Close Now)重現部落的聚集場景、〈白腹海鷗〉(Burud)以一個父親的角色,教導孩子們如何觀察白腹海鷗的動態尋找合適捕魚的地點、〈老費〉(Old Fitzroy)則講述墨爾本市郊原住民的實境;亦有取材於自我認同與古老傳說,〈我叫何名〉(Yarian Mi Tji)唱出了自我的困惑,對於土地、姓名與傳統的追尋、〈鶴〉(Brolga)為雍古瑪塔族(Yolngu)的生命起源,世居沼澤的鶴群們,吆喝著其他鳥兒們共同聚集於此、〈藍色深海〉則以深海的章魚視角出發,演唱者馬利嘉總能深深感受他與海洋、土地、族人間的連結;最後的〈首要法則〉(Big Law)唱出祖先的律法精神,以及每寸土地的風景,正如同澳洲原住民用歌來作為自己的領域畫分,不同族群的歌,代表著與自己腳下土地相連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