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想念.亞美尼亞"攝影展 視野從台灣拉到世界
新網記者鄒孟芸台北特稿
2015/9/5 下午 05:16:33 / 文化藝術
被大陸攝影界普遍尊稱「攝影教育之父」的阮義忠,近日連續出版新書,並舉辦《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攝影展》,今日起在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台北紅館開幕,展出21世紀初赴亞美尼亞拍攝的60件作品,紀錄走遍亞美尼亞全境看到的哀悽與笑靨,這是他國際系列攝影展的首航,將視野從台灣拉到世界,看見不同族群在不同地域的悲歡影像,深具震撼。
|
攝影家阮義忠展出21世紀初赴亞美尼亞拍攝的60件作品。(鄒孟芸攝影) |
阮義忠清楚記得,十幾年前父親病危的時刻,乍聽消息心情沉重的他,一心只想上街為父親買一把刮鬍刀,因為父親曾因他家沒有刮鬍刀而不願留住,下山去弟弟家。但因緣際會經過一家唱片行,在成千上萬的唱片中,映入眼簾的是那片亞美尼亞聖詠,夜深人靜時音樂流瀉出由柯米塔茲在吉哈德修道院錄製的讚美詩,被音樂震懾住的他,煞那間令他痛哭失聲。
他認為,亞美尼亞聖詠不僅替亞美尼亞做祈禱,也救贖了自己,因此,擁有上萬張黑膠唱片的他發願,要親臨斯土,看看是什麼樣的民族,喉嚨裡能發出這樣的聲音。這趟世紀之旅讓他深入高加索山區,邂逅了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後裔,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文明,已屹立近兩千年的加尼聖殿,建築經典戈夏凡克修道院,記載了歷史積澱的古老城市葉里溫,但最重要的是他遇見了困處窮僻卻依然樂天開懷的亞美尼亞人,擁抱歌舞宗教,在極度貧乏中專注聆聽著聖樂,絡繹不絕於吉哈德修道院,實踐人生的志業。
|
阮義忠為讀者簽書。(鄒孟芸攝影) |
攝影者都長著不同的眼睛,透過鏡頭陳述及展現內在的思想架構,阮義忠亞美尼亞作品記載著,「市場裡等著收市的痴漢、買到乾酪而喜不自禁的男人、久久不見一班的公交車駛過泥土地上戲耍的兒童、田間鏟土的憔悴農婦,老人談著烏德琴盼望打賞、以驢代步的市集父子、賣著沉重步伐走向黃昏寺院的修飾;倚著石雕打紙牌的年輕人、高山田野間無羊牛的放牧人、修道院前無所事事閒坐的村民、沒有觀眾的雜耍團、在神龕前點起蠟燭許願的小男孩、步行一整天朝聖的一家人。」收入極微薄、物資缺乏的亞美尼亞,街市上隨處可見歲月辛苦的痕跡,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對應,在阮義忠的鏡頭下建立起清楚又深邃的肌理。
|
阮義忠與讀者合影。(鄒孟芸攝影) |
跑遍全世界後最近又在台灣積極作為的阮義忠,這是1999年後首度在台辦理大展,他分享,每次旅行都是離家與返鄉的過程,這讓他更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對家與本土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九二一地震後,重心部分擺在慈善團體的阮義忠,認為如果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逐漸被淡忘,因此有機會回到台北紅館展出,感到非常榮幸且激動,並且強調,接下來也會密集的在台灣做展覽,因為他的出生地就是台灣,靈感皆來自鄉村、農地,必須用他的專業回饋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