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農改場研發大豆選別機 創造原鄉新綠金
新網記者鄒孟芸台北特稿
2015/9/16 下午 06:34:34 / 文化藝術
現代人講究養生保健,近年屢屢發生食安事件,更引起國人注重飲食安全,花蓮及宜蘭地區的有機大豆也因此深受消費者青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及以其轄內蓬勃發展的有機農業及極具地方特色之原住民產業為契機,因花蓮改良場的有機栽培技術成熟,加上研究人員勤跑部落提供技術服務,大豆栽培的面積進而逐漸成長。
|
現代人講究養生保健,近年屢屢發生食安事件,更引起國人注重飲食安全,花蓮及宜蘭地區的有機大豆也因此深受消費者青睞。(鄒孟芸攝影) |
在輔導初期遭遇人工播種費時、費力的問題,為此花蓮改良場研發出附掛式旱田播種機,讓大豆得以進一步在部落擴大種植面積。但隨著面積增加、產量提升,部落小農們發現大豆採收後的選別更是令人頭疼,必須耗費大量人力將不良豆一粒一粒的挑選出來,往往一整天下來處理的數量少之又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鵬說,「在挑豆的過程中,除非雇用大量工人協助,否則單靠自家人之力,往往因為挑豆不及而錯失很多訂單,也讓小農不敢接太多訂單,此外,全身痠痛不說,還常常耽誤了預定的田間管理工作。」
花蓮農改場農機研究人員張光華雖到花蓮服務不久,受到廠內原鄉輔導團隊成員服務熱誠的感染,對原鄉產業輔導充滿熱情,因此義無反顧的投入大豆選別機開發,他在部落輔導時,發現小農們對挑選大豆的需求性相當緊迫,進而發揮起巧思改造工業用的傳出帶,產生出二維度的加速度,藉此讓良莠不齊的大豆在滾動的過程中產生好豆與壞豆的分流。
|
黃鵬表示,希望將原鄉部落由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型為原住民生活文化、加工行銷及生態觀光旅遊的二、三級原鄉產業,並且期望能鼓舞族人回鄉及其他部落共同投入,促進原鄉部落農產業之永續發展。(鄒孟芸攝影) |
他表示,「這台選別機原理及構造雖然簡單,但是效率很高,每小時處理量可達60公斤,作業效率是人工的8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價位非常親民,之所以能夠低價銷售,是採用業界成熟的技術,使設備成本得以降低,讓一般小農都能負擔,以機械充分取代人力,解決挑豆耗費的人力困境。部落小農有了這台選別機後,可以輕鬆選別,安心接受客人的訂單、按時出貨,由於不用整天挑豆,時間即可妥善安排至田間管理工作,進而順利自產自銷,讓跳躍的大豆,滾出原鄉新綠金。」
|
花蓮農改場農機研究人員張光華研發大豆選別機,以機械充分取代人力,解決挑豆耗費的人力困境。(鄒孟芸攝影) |
為振興花蓮及宜蘭地區原住民部落農產業,花蓮區農業改良產特別成立專案輔導團隊,以部落特色農業與文化為基礎,朝有機農業的方向,建立穩定優質農作物生產體系。黃鵬分享,「在都市生活不容易,即便在工作上使出渾身解數,在大體系中,也只是一顆小螺絲釘,努力不易被看到,但在部落裡容易帶動大家,產生相當可觀的工作機會。因此我們希望能將原鄉部落由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型為原住民生活文化、加工行銷及生態觀光旅遊的二、三級原鄉產業,並且期望能鼓舞族人回鄉及其他部落共同投入,促進原鄉部落農產業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