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勇士進行農村再造從傳統文化找到全新自我
-訪視花東縱谷部落社區營造之七
新網記者鄒孟芸台東海端特稿
2015/9/24 下午 09:50:55 / 國民旅行
台灣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民族佔總人口數的2%,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象徵勇士的布農族,主要分布於花蓮縣卓溪鄉、台東縣海端鄉,「射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精緻搭配合宜的「八部合音」在國際間也廣為流傳。
|
達路汗民宿創辦人邱韋程擔任解說導覽,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歸鴻亭攝影) |
崁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宋俊一表示,海端鄉崁頂在地理層面只是個的名,但對於文化卻是布農的起點,是指崁頂溪沖積扇上的布農族部落,日治時期稱為里瓏山,布農族名Kanating,早期屬於該族的獵場範圍,布農族最核心的文化「八部合音」(pasibutbut)就來自於此,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2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複雜豐富合音的祭歌,俗稱《小米祈禱豐收歌》。他說,將這「八部合音」介紹給全世界知曉的是日人黑澤隆朝,後來民族音樂家許常惠大力宣揚,才讓台灣音樂界真正瞭解其珍貴性。
崁頂部落四面環山,具獨特的地理位置,離關山很近,卻隱身在中央山脈裡,彷彿遺世獨立的桃花源,靜誼且舒適,因此有花東縱谷陽明山的稱號。宋俊一強調,部落在花東是很好的文化資產,崁頂在台東縣中有名的農生再生計畫,不僅推動原「食」部落,也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環境,今年的重點更是擺在綠美化上。
|
崁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宋俊一(右)強調,部落在花東是很好的文化資產,崁頂在台東縣中有名的農生再生計畫,不僅推動原「食」部落,也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環境,左為該協會理事長黃貴德。(歸鴻亭攝影) |
崁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貴德表示,四年前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農村再生課程,經過不斷的努力,最終在部落內成立了18個店家,讓不同的技術散落在各個角落,例如:「Savi工作室」主要致力於布農的傳統編織、「Hudas的廚房」標榜的原住民輕食在各大美食雜誌間都曾被爭相刊登過。各類的特色店家為部落帶來新視野,其中,代表布農族精神的打獵勇士王力德也利用「馬步阿速」店,讓民眾以體驗布農族的狩獵技巧、陷阱製作及夜間探索等活動,更進一步了解布農文化。
|
代表布農族精神的打獵勇士王力德開設「馬步阿速」店,讓民眾以體驗布農族的狩獵技巧、陷阱製作及夜間探索等活動,更進一步了解布農文化。(歸鴻亭攝影) |
王力德說,退伍後隨即面臨就業壓力,讓不想在都市工作的他,毅然決然回到部落,效勞於最熟悉的環境,並將專業回饋家鄉。另外,他分享,山豬破壞力極強,狩獵的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藉由陷阱捕捉,另一種則是教唆受過訓練的狗,不斷追逐山豬,直到體力耗盡後,隨即將其放血。不過,礙於狩獵在布農族代表勇士之舉,因此,狩獵的規矩相當嚴格,不僅不打小隻的山豬,連同懷孕的豬隻也一概不獵,如此有原則的狩獵文化只因原住民的概念為「永續」。
|
王力德說明有原則的狩獵文化只因原住民的概念為「永續」。(歸鴻亭攝影) |
自然的資材在布農族眼裡是寶物,是文化、是傳承、是血脈,承襲了傳統文化一步一步向前。「18個店家,18個追尋自我與認同的故事。」從木雕至烤肉體驗、手工技藝DIY、傳統服飾,無一不展現布農族傳承祖先的生活智慧,用手創作、用心生活、用傳統文化找到自我,成為佇足台東,扎根呼吸的生命寫照。
文化保存需要整個社區力量的帶動,才能共同創造屬於在地文化特色;崁頂98%都是布農族的部落社區,在地原民的努力看見部落的凝聚,農村再造從傳統文化找到全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