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去向" 3日本新生代雕塑家聯展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2/18 下午 06:26:47 / 文化藝術
一項「記憶的去向—亞洲當代雕塑聯展」今日下午於元華藝術空間開展,由三位日本新生代藝術家小西光裕(Mitsuhiro Konishi)、長尾惠那(Ena Nagao)、原美湖(Miko Hara)近作。
|
日本新生代藝術家小西光裕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歸鴻亭攝影) |
本展策展人夏愛華表示,「我非常喜歡小西光裕的作品,豐富、細膩,如詩般雋永、優美」。
第一次到台灣展出作品的小西光裕,出生於兵庫縣的谷間,創作題材源自生活中的片段與自然事物,他解釋現場作品,「我出生在谷間,去過很多國家,也去過高雄,現在來到台北,有時候停下來,會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漂泊感,就如同在船上一樣,所以用船槳來表現。」
因為谷間位於深山,他的作品裡常出現森林,談到最喜歡的書,「大江健三郎的《聽雨樹的女人們》,『雨樹』得名於一顆奇妙的樹,夜裡下過驟雨,它的葉子直到隔日下午仍水滴落不斷,如同下雨般。」
|
左為原美湖作品,右為長尾惠那作品。(歸鴻亭攝影) |
對於記者詢問,為何作品裡常出現鬼門?他解釋,「在我小時候,阡陌間,溪流淙淙,我會造小船讓它順著水流去,那『鬼門』是方便阿婆們洗菜的榨欄,水流的力量能夠帶著小船衝過去。回想起來,每當人生中遇到挑戰,我總會想起那幅兒時畫面,它彷彿告訴我: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長尾惠那以家人的生活型態為主題。躺在塌塌米上看電視的父親、弟弟,抱著嬰兒的鄰居等,都是她的創作題材。
原美湖的作品,看起來是瀝青作成的錢包。夏愛華說明,「她是將地球表面被瀝青作成的道路的記憶,以拉鍊來關上;以母親為孩子縫製衣服的心情,將瀝青以線縫成小包裹,再以拉鍊來闔上。」,她生於岐阜惠那市,小時候常走在古街道與石板路,到了東京居住時,發現到處都是柏油路,這是這系列作品的緣起。
「記憶的去向—亞洲當代雕塑聯展」即日起至3月27日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