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何有之鄉" 周渝與紫藤廬30年的故事
新網記者周芷萱台北特稿
2011/4/23 下午 11:36:30 / 民俗古蹟
「無何有之鄉」什麼也沒有,又好像什麼都有,是靜靜地蘊藏著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得到休息與安寧的地方,無何有之鄉是生命的故鄉、藝術的故鄉、思維的故鄉、人的故鄉,無何有之鄉就是紫藤廬。
|
周渝與曾經以紫藤廬為經常出入的文人雅士在30周年時留影。(歸鴻亭攝影) |
紫藤廬慶祝成立30周年籌拍多時的紀錄片「紫藤廬:一間茶館的故事」,導演劉嵩紀錄了30多位熟知紫藤廬歷史並參與其中的台灣政治、文化與藝術界人士,共同敘說了一個有關理想、熱情、執著以及人與生活的故事。包括了陳文茜、龍應台、林濁水、韓良露、奚松、于彭、林麗珍、錢永祥、夏鑄九以及紫藤廬創辦人周渝。
劉嵩謙虛的說,自己其實沒有資格來拍紫藤廬紀錄片,因為他只會喝統一超商買來的茶,特別跟著周渝學了好幾個禮拜的茶道;他把片中紫藤廬的起落更迭,巧妙地串起台灣的近代史,從1950年代一個家庭的議事場所開始,到1981年紫藤廬茶館正式誕生,再經過1997年古蹟的存廢爭議,紫藤廬歷經超過一甲子台灣近代政治、文化與藝術的洗禮,一一呈現。
這個空間中,因為人而顯得生機盎然,因為尊重自然,更凸顯了這個空間的強韌生命力,有如盤根錯節在紫藤廬屋下的老紫藤一樣,這一切藉由紀錄片的形式,撫今追昔,一起見證這個歷經90年、隨著台灣社會,一路成長的紫藤廬。
|
在文藝界大家都說,"周渝就是紫藤廬,紫藤廬就是周渝"。(歸鴻亭攝影) |
從茶天地到人文道場,這20餘年來,拓展紫藤廬人文藝術與茶文化的軌跡中,紫藤廬創辦人周渝表示,一片茶葉在水中可展開一個小小的自然道場,一間茶館或家居茶空間可開展出一角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道場。人文道場不同於自然道場,它沒有絕對的教義與絕對權威,它是一個開放的人性場、開放的美學場、開放的語言與開放的批判創造場,它是全面的、可深入歷史反思的。
周渝說,適逢30周年,紫藤廬將專屬音樂「紫藤幽境」茶樂專輯改用發燒片規格重新錄製,由大陸作曲家周成龍原創再製,1988年周成龍於上海偶見紫藤廬明信片上文字,大感興趣,而後與紫藤廬有了創作茶樂君子之約。
「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人文精神再創造」,是紫藤廬1981年的開幕宣言,在已跨過白色恐怖、跨出戒嚴體制的今天,紫藤廬被有心的藝術界、學術界、文化界人士與社會大眾爭取為台北市文化地標古蹟,為台北市文化局督導後的重新開幕,期待將來更多從茶天地中開展、涵融自然道場的人文道場建立壯大。
紀錄片放映會將於4月30日至5月1日在台北光點電影院放映,免費入場,詳情請至
台北光點電影官方網站或紫藤廬02-23637375。